太子刘据看到江充等人离去,博望苑的围困解除,心中长舒一口气。他知道,是范昆成功将证据送到了父皇手中,让父皇看清了真相。然而,这场风波虽暂时平息,太子心中明白,那些妄图陷害他的势力依然存在,大汉朝堂的局势依旧暗流涌动,未来还不知会面临多少挑战。而汉武帝,在经历此事后,也对朝堂上的各方势力有了更深的警惕,他深知,要想稳固大汉江山,必须要好好整治一番这混乱的局面了。
博望苑的围困解除后,太子刘据深知此事不能就此罢休,必须在朝堂上澄清自己,揭露奸人的阴谋。于是,他精心准备,决定在朝会上向汉武帝及满朝文武说明真相。
朝会当日,气氛格外凝重。太子刘据率先出列,恭敬地向汉武帝行礼后,神情严肃地说道:“父皇,儿臣近日遭受无端诬告,有人竟称儿臣在博望苑设桐木人偶诅咒父皇,这纯粹是无稽之谈,是对儿臣的恶意陷害。”
汉武帝坐在龙椅上,神色冷峻,微微点头示意太子继续说下去。
太子接着说道:“儿臣一直对父皇忠心耿耿,对大汉江山社稷不敢有丝毫懈怠。此次事件,实是有人蓄意谋划,企图扰乱朝纲,陷害儿臣。幸得绣衣将军范昆冲破重重阻碍,将夜郎王兴勾结朝中大臣,妄图陷害儿臣、搅乱朝堂的证据呈递给父皇,这才让真相大白于天下。”
然而,李广利和江充等人并不甘心就此认输。李广利站出来,拱手道:“陛下,太子所言不实。我们确实收到密探的报告,称太子有诅咒陛下的行为,这绝非空穴来风。况且,我们奉命搜查博望苑,也是按照陛下旨意行事。”
江充也在一旁附和:“陛下,我们一片忠心,只是为了维护陛下的安全和朝廷的稳定。太子如此狡辩,实在难以服众。”
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,大臣们分成两派,一派支持太子,认为应该相信证据,严惩诬告之人;另一派则站在李广利和江充这边,觉得此事仍有疑点,不能仅凭太子一面之词就定案。
汉武帝看着朝堂上的争论,心中暗自思索。他虽已看到夜郎王兴勾结大臣的证据,但李广利和江充等人如此坚持,也让他不得不慎重考虑。“都别吵了!”汉武帝一声怒喝,朝堂上顿时安静下来。“此事关乎重大,朕定会彻查清楚,给天下一个交代。无论是谁,若敢欺君罔上,朕绝不轻饶!”
太子刘据和李广利等人都跪地谢恩。一场激烈的朝堂对峙暂时落下帷幕,但众人都明白,这场围绕太子之位的争斗远未结束,接下来,汉武帝将会如何彻查此事,又会做出怎样的决断,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,大汉朝堂的风云,依旧变幻莫测。
虽然江充陷害太子的阴谋被及时识破,但新任丞相刘屈氂和李广利等人并不甘心就此罢休。他们一心想要扳倒太子,以实现自己不可告人的政治目的。
没过多久,在一次朝会上,刘屈氂率先站了出来,一脸严肃地向汉武帝启奏:“陛下,太子虽此次似乎洗清了巫蛊诅咒的嫌疑,但老臣近日听闻诸多关于太子的不当传闻。太子在东宫,行事风格越发独断,与一些大臣往来密切,恐有结党营私之嫌,还望陛下明察。”
李广利也紧接着出列,随声附和道:“陛下,丞相所言极是。太子作为储君,一举一动关乎国本。如今其行为举止引发诸多议论,若不加以约束,恐会扰乱朝堂秩序,影响大汉江山的稳定。”
朝堂上顿时一片哗然,大臣们交头接耳,议论纷纷。一些与刘屈氂、李广利同属一派的大臣,纷纷点头表示赞同;而太子一系的大臣则面露怒色,为太子鸣不平。
“陛下,太子殿下向来宽厚仁爱,一心为大汉百姓着想,怎会做出结党营私之事?这分明是有人蓄意陷害!”太子的支持者站出来反驳道。
汉武帝坐在龙椅上,脸色阴沉,眼神在刘屈氂、李广利和为太子辩护的大臣之间来回扫视。他心中对太子此次能否真的与这些所谓的不当行为毫无关联,也心存疑虑。毕竟之前关于太子的种种传闻,还是在他心中留下了一些阴影。
“都住口!”汉武帝一声怒喝,朝堂瞬间安静下来。“太子之事,朕自会详加调查。刘屈氂、李广利,你们若没有确凿证据,不可随意弹劾太子。太子乃国之储君,关乎大汉未来,切不可因无端猜测而扰乱朝堂。退朝!”
说罢,汉武帝拂袖而去。大臣们纷纷跪地恭送,心中却各怀心思。刘屈氂和李广利看着汉武帝离去的背影,眼中闪过一丝不甘,但他们知道,必须要找到更有力的“证据”,才能再次对太子发起攻击。而太子一系的大臣们,则忧心忡忡,深知太子的处境依旧艰难,一场围绕太子之位的明争暗斗,在朝堂之上再次拉开了帷幕,长安城的局势也因此变得更加错综复杂。
李广利在朝堂上遭到汉武帝的斥责,心中顿时涌起一股不祥的预感。他偷偷抬眼,瞥见汉武帝那阴沉的脸色和冷峻的眼神,不禁打了个寒颤。这位老奸巨猾的将领,深知帝王之心难测,此时他敏锐地感觉到,自己之前对太子的弹劾之举,似乎触怒了汉武帝,让皇上对他产生了不满和猜忌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铜镜约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铜镜约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