康熙年间《江南贡院志》记载,一届乡试取士百人,出身书院的比例高达七成以上。而这些书院弟子,绝大多数是地方望族子弟。寒门子弟即便才高八斗,也只能苦撑着搏个功名,成功几率低得可怜。
世家子弟的“学养优势”,你根本追不上。除了钱和人脉,世家子弟还有学养上的天然优势。什么是学养?不是会背几句诗,而是从小在文化氛围里熏陶出来的眼界、思路、格局。举个例子,明代学者归有光,出身士绅之家,自幼熟读经史,耳濡目染间就懂得文章的体例、史论的结构。而寒门子弟,即便苦读十年,也难以达到这种浸润式的学养水平。
为什么在科场上、文章上、诗赋上,世家子弟往往能出类拔萃?因为他们写出来的东西,有一种天然的从容与气度。这种气度不是靠临时抱佛脚学来的,而是日积月累、环境熏陶的产物。
古代教育体系,其实是一个多层次筛选机制。最底层是村塾,教识字算术;上去是私塾,教初级经义;再上去是县学、府学、州学、书院;最顶层是国子监。这一层层往上走,每一层都需要钱、需要背景、需要人脉。
有人说“书院面向天下英才”,这不过是口号。你有资格入书院、进国子监,那就是士族阶层身份的象征。明清时期,国子监学生绝大多数都是有功名、有背景的官宦、士绅子弟。寒门子弟呢?哪怕有幸进去,也往往是边缘人物,资源、机会都排在后头。
就连最基层的私塾,都因收费、位置、师资等因素,成为“穷人难入”的地方。这不是说穷人不配读书,而是教育本身就是阶层壁垒的重要组成部分。
有人会反驳,说历史上不是有很多寒门出身的大儒、状元、宰相吗?比如范仲淹、欧阳修、文天祥这些人。没错,这些确实存在。但我们要看到,这些人为什么被历史记住?正是因为他们太少了,是少数逆流而上的英雄。
绝大多数寒门子弟的结局,是一生困守于乡野,即便读过几年书,也因家贫、因缺人脉、因资源不足而折戟沉沙。古代的教育,不是绝对不让寒门子弟读书,而是用各种隐形规则、经济压力、人脉壁垒,把他们筛选在外。
正因为如此,历史才反复书写那些“寒门子弟逆袭成大儒”的励志故事,用来激励人心。但这改变不了大概率事件的真相——寒门想凭书院私塾跃升阶级,难如登天。
为什么教育会成为阶层壁垒?因为读书本质上不是为了“独善其身”,而是为了“立身扬名”,为家族争光,为门第添彩。这在古代社会尤其明显。士大夫阶层维系的是家族的荣耀与延续,书院、私塾不过是他们维护阶层秩序的工具。
换句话说,书院、私塾表面是“为天下储才”,实际上是“为士族续命”。你寒门子弟想闯进去,除非家族强大、财力雄厚、师承有人,否则就是陪跑。
再加上科举制度的选拔本身,也带有强烈的阶层偏向性。考官是士大夫,出题有士大夫的口味,评卷也有士大夫的标准。寒门子弟哪怕努力,也很难完全契合其中的隐性规则。
很多穿越故事中,主角凭着现代知识、随手写几篇文章、参加几次考试,就能飞黄腾达、高中状元、光宗耀祖。然而真实的历史中,即便你带着满脑子现代知识穿回去,如果没有钱、没有背景、没有人脉,连参加考试都成问题,更不要说在复杂的科场、官场中左右逢源。
教育在古代社会,绝不是一条平等开放的阶级跃升通道。它是被层层壁垒包围的名利场,是士族巩固自身地位的工具。寒门子弟若想凭借书院、私塾实现阶层跃升,需要的不仅是才华和勤奋,更需要超乎寻常的机遇、资助和毅力。
所以,那些穿越文里轻描淡写的“入学读书”“一考成名”,其实都是对历史教育体系的极大简化,甚至可以说是误读。真正的历史,是一部阶层固化、教育壁垒森严的残酷现实。
喜欢历史不是爽文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史不是爽文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