方孝孺再次出列,手中捧着新刻的《科举条议》:"臣附议!此次舞弊非墨色之罪,乃人心之私。唯有将算筹核墨、双人誊录定为常制,才能让天下士子相信,科举的墨色,永远是清白的。"
朱标的目光扫过殿中诸臣,最终落在陈砚的银簪上:"准奏。" 他提起御笔,在黄绫上写下 "墨色如镜,照见贤愚" 八字,"即日起,科举监理司由琼仪妃直管,务必让天下知道,朕的朝堂,容不得半锭脏墨。"
退朝时,陈砚望着贤妃被搀扶着离开的背影,忽然想起在刑部后堂,淑妃说的那句话:"墨色再浓,也遮不住字的笔画。" 她摸着腕间的银簪,知道这一仗,不仅是为李秀娘等士子讨公道,更是为天下女子争一个提笔的资格。
是夜,陈砚在刑部撰写《舞弊案结案书》,银簪尖划过 "乐户" 二字时,特意在旁边注了句:"太祖皇帝开大明,从未在 ' 贤能 ' 二字前加过道门槛。" 搁笔时,窗外传来景仁宫的读书声,正是淑妃在教宫娥们念《大明律》的 "公平" 条。
银簪在烛火下泛着微光,陈砚忽然轻笑 —— 这场金殿奏对,算的不是墨锭数量,而是天下士子的未来。当律法的秤杆不再倾斜,当算筹的珠子归位清楚,大明的科举,终将成为照见贤愚的明镜,而她手中的笔,不过是擦亮这面镜子的一丝微光。
喜欢明朝的名义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明朝的名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