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秀娘抱着油纸包,忽然哽咽:"娘娘,秀娘若想家......"
"想家就拨拨算盘。" 陈砚替她理了理衣襟,"每个算珠归位的声音,都是我们在应天,在明心庄,在所有有女子执笔的地方,陪着你。"
清晖殿的灯火映着李秀娘远去的身影,朱标忽然握住陈砚的手:"砚儿,你说她能撑起这八品官印吗?"
"能。" 陈砚望着案头未合的《归良局章程》,"当年在齐王府地牢,她用算筹敲着石墙算天数;在明心庄,她用算筹给每个姑娘分田。现在不过是把算筹换成官印,把石墙换成县衙,骨子里的韧劲儿,比咱们想的还要强。"
朱标忽然轻笑,指尖划过她鬓边的银簪:"朕忽然觉得,这大明朝的官场上,该多些像她这样的 ' 织女官 '—— 用算筹算清民生,用笔墨写透公平。"
陈砚望向窗外,李秀娘的莲花银簪在月光下闪过微光,像颗刚刚升起的星子。她忽然想起在陈家埭老槐树看见的场景:无数个戴银镯的姑娘,在算学塾里拨弄算盘,在织机坊里穿梭经纬。如今李秀娘带着官印远去,不过是这漫天星斗中的一颗,而更多的星光,正在大明的土地上,慢慢亮起。
是夜,陈砚在《刑部日志》里写道:"擢李秀娘为舒城教谕,赐莲花簪、桑木算。望其以笔为梭,以法为经,在庐州织就女子治产的新经纬。" 搁笔时,银簪的影子恰好落在 "女子" 二字上,像道温暖的光,照亮了这页公文,也照亮了无数个像李秀娘一样的女子,即将踏上的,用算筹和笔墨铺就的,属于她们自己的官道。
喜欢明朝的名义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明朝的名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