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备轿,本宫要去通州仓。" 陈砚将银镯重新戴上,新官服的广袖拂过案头的《扬州新政图》,"告诉陛下,四品侍郎的算筹,这次要算算藩王的账。"
暮色漫进刑部时,朱标带着暖炉踏入后堂。看见陈砚正在用算筹推演通州仓的盐引数目,新赐的算筹纹银印在烛下泛着冷光:"朕让尚宝司给你打制了算筹形笏板,明日朝会可用。"
"陛下可知," 陈砚抬头,银镯在暖炉的火光中流转,"贤妃娘娘送来的贺礼,是本《女诫》注疏,却在 ' 妇人不出中门 ' 处用朱砂圈红。"
朱标忽然轻笑,从袖中取出道折子:"朕刚批了吏部的考课法,从今往后,四品以上官员的考成,算筹断案的正确率占三成。" 他望向她肩头上的算筹绣纹,"贤妃若觉得算筹碍眼,大可以像你一样,用算筹算出政绩来。"
是夜,陈砚在侍郎官署的文牍上盖下银印,算筹纹在纸面上清晰可见。她摸着新官服上的算筹绣纹,忽然想起在陈家埭老槐树下,周嬷嬷说的那句话:"算筹响处,公道自生。" 如今她从从四品升至正四品,变的是官阶,不变的是算筹在血脉中的共鸣。
窗外,刑部的灯笼在月光下投下长长的影子,与陈砚案头的算筹投影重合。她知道,这一步升迁,意味着更重的担子 —— 藩王的私盐、后宫的暗流、士大夫的偏见,都将如算筹上的顽珠,等待她一一拨正。而腕间的银镯,终将随着官阶的提升,发出更清亮的声响,在大明的官场上,刻下属于算学娘子的不朽印记。
喜欢明朝的名义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明朝的名义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