洛禊赋
张协
夫何三春之令月,嘉天气之氤氲。和风穆而扇物,丹霞赫而烛坤。尔乃祓除瑕秽,同会洛滨。妖童媛女,嬉游河曲。或涣纤手于绿波,或解裳服于沙滩。临清流以濯缨,荫垂杨而振鲜。于是羽觞波骇,佥坐其次。嘉肴杂遝,酣饮卒岁。
……
赏析:
一、主题内容
《洛禊赋》聚焦于古代三月上巳日在洛水之滨举行的禊祭活动。禊祭本是一种祓除灾邪、祈求福祉的古老仪式,作者以此为背景,描绘出一幅充满生机与欢乐的春日图景,表达了对自然、生活的热爱与赞美之情。通过对洛水之畔人们活动的描写,侧面反映出当时社会的太平与人们生活的闲适,展现出特定历史时期的民俗文化与社会风貌。
二、艺术特色
(一)语言优美凝练,辞藻华丽
1. 色彩与动态描绘:开篇“夫何三春之令月,嘉天气之氤氲。和风穆而扇物,丹霞赫而烛坤”,作者巧用“穆”形容春风的温和,“扇”赋予春风动态,仿佛它轻摇着扇动世间万物;“赫”描绘出丹霞的明艳,“烛”则将霞光比作照亮大地的烛光,生动展现出春日的温暖明媚,色彩鲜明且富有动感,营造出蓬勃美好的氛围。
2. 用词精准生动:如“涣纤手于绿波”的“涣”字,形象地描绘出女子在绿波中轻柔摆动双手的姿态,给人以灵动之感;“荫垂杨而振鲜”中,“振”字则生动表现出人们在垂杨荫下抖擞精神,焕发出清新活力的状态,使画面栩栩如生。
(二)场景描写细腻,画面感强
1. 人物活动刻画:“妖童媛女,嬉游河曲。或涣纤手于绿波,或解裳服于沙滩。临清流以濯缨,荫垂杨而振鲜”,作者细致入微地描写了年轻男女在洛水弯曲处的各种活动。从女子在绿波中挥动纤手,到人们在沙滩上解开衣裳,再到在清流中洗涤帽缨、在垂杨下抖擞精神,一系列动作描绘,将人物的欢快、惬意展现得淋漓尽致,让读者如见其景,如感其情。
2. 宴饮场景展现:“于是羽觞波骇,佥坐其次。嘉肴杂遝,酣饮卒岁”描绘了宴饮场景。“羽觞波骇”形象地写出酒杯在水上如波涛般快速移动,暗示众人传杯饮酒的欢乐热闹;“嘉肴杂遝”则表明各种美味佳肴错杂摆放,丰盛无比。这一场景描绘,展现出人们宴饮时的欢快愉悦,享受当下的氛围。
(三)结构清晰自然,层次分明
文章开篇点明时令与天气,为全文定下欢快美好的基调,引出洛水之滨的禊祭活动。接着,详细描述参与活动的人物,即妖童媛女的嬉戏场景,从他们在河曲的游乐,到具体的动作行为,层次清晰。随后,笔锋一转,描绘众人宴饮的画面,从酒杯的流动到佳肴的丰盛,再到尽情酣饮,逐步展开,使文章结构紧凑,自然流畅地展现了洛禊活动的全过程。
(四)文化内涵丰富,民俗气息浓厚
禊祭作为古代重要的民俗活动,承载着人们祓除不祥、祈求幸福的美好愿望。作者通过对洛禊活动的描写,如“祓除瑕秽”“临清流以濯缨”等,生动呈现了这一传统民俗的具体内容和形式,为后人了解古代文化和民俗风情提供了珍贵的文学资料,使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。
……
解析:
1. 夫何三春之令月,嘉天气之氤氲。
- 解析:“夫何”为发语词,以一种赞叹的语气开启全文。“三春”点明时节为春季,且涵盖了孟春、仲春、季春,强调春日的悠长。“令月”指美好的月份,突出三月的美好。“嘉”赞许之意,“氤氲”形容天气温和、云烟弥漫的样子。此句描绘出阳春三月,天气温馨宜人,仿佛被一层祥和的气息所笼罩,奠定了全文欢快、美好的情感基调,引出下文对洛水畔活动的描写。
2. 和风穆而扇物,丹霞赫而烛坤。
- 解析:“和风”即温和的春风,“穆”体现春风的温和、柔和。“扇物”运用拟人手法,赋予春风人的动作,仿佛春风像扇子一样轻柔地吹拂世间万物,展现出春风对万物的滋润与唤醒。“丹霞”指红色的霞光,“赫”描绘霞光的明亮、艳丽。“烛坤”中“烛”名词作动词,意为照亮,“坤”代表大地,形象地描绘出灿烂的霞光如烛火般照亮大地的壮丽景象。此句从春风和霞光两个角度,一柔一刚,一动一静,生动展现出春日里大自然的蓬勃生机与绚丽色彩。
3. 尔乃祓除瑕秽,同会洛滨。
- 解析:“尔乃”承接上文,引出下文的活动。“祓除瑕秽”是洛禊活动的核心目的,“祓除”指古代为除灾去邪而举行的仪式,“瑕秽”代表身上的污秽和不祥之物。表明人们为了祛除灾邪、祈求福祉,一同来到洛水之滨参加禊祭活动。此句体现了洛禊活动的传统意义与庄重性,同时也为后文人们在洛水畔的具体活动做铺垫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诗词一万首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诗词一万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