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露珠还挂在草叶上,李青已经站在智能温室的监控室里,手指在全息投影上快速滑动。从澳洲回来后的第三天,合作社迎来了春季播种的关键期。屏幕上的数据流像一条条小溪,汇聚成青山村农业生产的完整图谱。
"李社长,西区的水稻秧苗出现轻微黄化。"年轻的农技员小跑进来报告,平板电脑上显示着实时监测图像。
李青放大图片查看叶脉纹路:"是缺锌症状,让无人机喷洒0.3%的硫酸锌溶液。"她顿了顿,"去请教一下王总,他处理过类似情况。"
农技员面露难色:"王总他......"
"在七叔公的老槐树下,我知道。"李青的目光柔和下来,"带上热茶去,他早上吃药胃会不舒服。"
七叔公去世后,王轱辘养成了每天早上去老槐树下坐一会的习惯。他总说那里能听到七叔公唠叨的声音,虽然大家都觉得这只是老人的固执。电动轮椅碾过田埂的声音成了清晨固定的背景音,村里的孩子们已经学会主动让路,喊一声"王爷爷好"。
老槐树下,王轱辘正对着平板电脑皱眉。屏幕上是梨生发来的澳洲牧场照片,Emily挺着大肚子站在新建的智能温室前,身后是郁郁葱葱的牧草。
"王总!"农技员小跑过来,恭敬地递上保温杯,"李社长让我来请教秧苗黄化的问题。"
王轱辘眯着眼看了会儿图片,手指在叶片上点了点:"不是缺锌,是低温引起的生理性黄化。"他调出天气记录,"前天下霜了,温室保温系统没跟上。"
农技员恍然大悟,赶紧记录。王轱辘啜了口热茶,突然指向远处:"看见那片试验田没?二十年前我和七叔公在那儿种出第一茬反季节黄瓜。"
年轻人顺着他的手指望去,那里现在是一片现代化的玻璃温室,阳光在特制玻璃上折射出七彩光晕。
"那时候哪有这些高科技。"王轱辘拍了拍轮椅扶手,"全靠七叔公的土办法,稻草帘子加煤炉子,半夜还得起来添火。"
回到合作社主楼,李青正在主持春季生产会议。会议室里坐满了人,除了合作社的骨干,还有三个新试点村的代表。大屏幕上的数据图表不断更新,显示着各地块的实时情况。
"根据气象预报,下周可能有倒春寒。"李青指着一条曲线,"所有温室启动二级保温预案,新播种地块覆盖防寒膜。"
菌生举手发言:"智能控制系统已经更新了温湿度算法,可以提前六小时预警。"他穿着笔挺的衬衫,腕上的幸运绳换成了精致的金属手链,是梨叶从澳洲寄回来的。
梨叶的影像出现在会议室的大屏幕上——她正在省城参加农业科技论坛。"好消息!"影像中的少女兴奋地说,"我们的智能灌溉系统获得了国家专利,已经有二十多个省份来洽谈合作!"
掌声中,李青注意到沈雅琴悄悄抹了抹眼角。二十年前那个躲在母亲身后的小女孩,如今已经能独当一面了。
会议结束后,李青独自走向试验田。春风拂过新绿的麦苗,掀起层层波浪。远处传来孩子们的欢笑声,国际学校的学生正在上户外实践课。这些来自不同国家的孩子,有些父母就在合作社工作,有些是慕名而来的留学生。
"李社长!"一个小女孩跑过来,金发扎成两个小辫子,用生硬的中文说,"我的向日葵发芽了!"
李青蹲下身,看着小女孩手中的花盆里那株嫩绿的幼苗:"很棒,记得每天记录生长情况。"
女孩兴奋地点头:"我要把数据发给澳洲的笔友,他们那儿现在是秋天!"
站起身时,李青看见王轱辘的轮椅停在田埂上,正和几位老农讨论着什么。阳光照在他花白的头发上,像是撒了一层银粉。他的左腿伸直搁在踏板上,那是年轻时落下的病根,如今已经成了身体的一部分。
午餐时间,合作社食堂热闹非凡。不同肤色、不同语言的人们排队打饭,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气和欢声笑语。李青端着餐盘坐到沈雅琴对面,发现母亲正在看梨生的视频。
"Emily住院了,可能要提前生产。"沈雅琴把平板转向李青,"双胞胎果然不省心。"
画面里,梨生穿着无菌服站在病床旁,Emily笑着比了个胜利手势。背景音里能听到监测仪器规律的"滴滴"声。
"让他们随时联系。"李青夹了一筷子清炒时蔬,"对了,爸呢?"
沈雅琴指了指窗外:"在实验室捣鼓他的新发明,说是要给重孙子一个惊喜。"
实验室里,李建国正对着一台微型设备皱眉。那是一套缩小版的智能温室系统,只有书桌大小,却包含了所有的核心功能。
"外公,这个传感器位置不对。"菌生调试着电路,手指灵活得像在弹钢琴,"要再往左偏五度。"
李建国推了推老花镜:"你小子眼睛真毒。"他小心地移动元件,"这可是我给重孙子准备的生日礼物,得做到完美。"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《轱辘杆子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!
喜欢轱辘杆子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轱辘杆子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