瘟疫总括
瘟病与伤寒在传变规律上是相同的。如果感受寒邪后立即发病,这种病症叫做伤寒。要是冬天受到寒邪侵袭却没有马上发病,寒邪潜藏在肌肤之内、营卫之间,到了春天又感受春风,就会引发温病;到夏天再感受暑热,便会引发热病。倘若疾病在各家各户间传播,男女老少都被传染,这就是天行瘟疫,危害更为严重。有时春夏时节应该温暖炎热,却反而寒冷;秋冬时节应该寒凉,却反而炎热,这是四季气候的不正常之气,称为时气,人们相互感染致病,其治疗方法与伤寒相同。在患病过程中,有的会出现发斑、发痧、发疹等症状,对此应当详细辨明病症,具体治法在后面介绍。
【注释】瘟病的传变方式和伤寒没有差别。当人体感受寒邪随即发病,这种情况就被命名为伤寒。而若冬季人体被寒邪侵犯,但当时并未发病,寒邪就会潜藏在肌肤深层,处于营气与卫气之间。等到春天,人体又感受春风之邪,寒邪与风邪相互作用,就引发了温病;若到夏天又感受暑热之邪,寒邪与暑热相互交织,就会引发热病。要是疾病在一个区域内家家户户广泛传播,不论男女老少都难以幸免,这种病症就是天行瘟疫,它对人体的危害更为剧烈。有时四季气候出现异常,春夏季节本应温暖炎热,实际却寒冷异常;秋冬季节本应寒凉,实际却温热,这种违背季节正常气候的邪气,叫做时气。人们感染时气而患病,治疗方法和伤寒基本一致。在患病过程中,有的患者会出现发斑、发痧、发疹等不同表现,医生必须详细准确地辨明这些病症,具体的治疗方法将在后续内容中阐述。
温病
冬天人体受到寒邪侵袭但没有立即发病,到春天又感受春寒从而发病,这种病叫做温病。温病症状与伤寒相同,治疗时用双解通圣汤解表清里。如果患者有呕吐症状,加入等量的生姜和半夏,呕吐就会停止。
【注释】温病这一病症,是人体冬天遭受寒邪侵袭后,当时没有马上发病,寒邪潜伏体内,到了春天又感受春寒,进而引发疾病。温病所表现出的症状与伤寒类似,可采用双解通圣汤进行治疗,以达到疏散表邪、清解里热的目的。要是患者出现呕吐症状,就在药方中加入生姜和半夏,且二者用量相等,如此一来,呕吐症状自然会止住。
双解通圣汤(方剂在 “伤寒” 相关内容中)
风温
风温病是再次感受春风后发作,症状为出汗、身体沉重、睡觉打鼾。若出汗少,可用荆防败毒散治疗;出汗多,则用桂枝汤与白虎汤合方煎服。
【注释】风温病,是冬季人体受了寒邪,又再次感受春风从而引发的疾病。症状表现为身体沉重、嗜睡,伴有发热、自汗。出汗少的时候,用荆防败毒散来解表;出汗多的时候,用桂枝汤配合白虎汤来清热解表。
荆防败毒散
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甘草(生) 川芎 枳壳(麸炒) 桔梗 茯苓
取适量生姜作为药引,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容器中,加入适量的水进行煎煮,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。
(方歌)荆防败毒宜时气,风温无汗用之灵,荆防羌独柴前草,川芎枳桔与茯苓。
桂枝合白虎汤
桂枝 芍药 石膏(煅) 知母(生) 甘草(生) 粳米
以生姜、大枣作为药引添加,与其他药材一同放入锅中,加适量水进行煎煮,煎好后服用煎出的药汁。
(方歌)桂枝汤合白虎汤,壮热多汗服此方,桂芍石膏知母草,粳米大枣共生姜。
热病
冬季人体受到寒邪侵袭,当时没有立刻发病,到了夏季又感受暑热之邪从而发病。症状表现为身体不怕冷,且常常口渴,其病症与温病相同,治疗方法也一样。
【注释】热病,是人体在冬季受了寒邪,当时未马上发病,寒邪潜伏体内,到夏季又感受暑热之邪而形成的病症,所以叫做热病。热病所表现出的症状和温病相似,只是热病不出现怕冷症状,仅口干口渴这点稍有不同,其治疗方法也和温病一样。
瘟疫
天行厉气引发的瘟疫病,一旦发病,家家户户、整个区域的人症状都类似。这是因为邪气从口鼻侵入人体,所以传染速度快如疾风。治疗时应当分辨病症属于表、里、阴、阳哪种毒,根据不同时节选取合适疗法,并审慎判断病情轻重。古代方法都以攻邪为首要,可用荆防败毒散、普济消毒饮、二圣救苦丹来攻邪治病。
【注释】瘟疫这种病症,是天地间的厉气流行所致,它在邻里间广泛传播,无论男女老少、体质强弱,接触到这种厉气就会患病。这是因为邪气从口鼻侵入人体,所以传染速度极快,像风火蔓延一样。不过,毒邪存在在表、在里、在阴、在阳的区别,治疗时或发散、或攻下、或清热,应当依据春天风邪、夏天暑热、秋天凉爽、冬天寒冷的四季气候差异,结合患者体质虚实,衡量病情轻重来进行施治。古代治疗方法都把攻毒作为当务之急,这是因为邪气从口鼻侵入,导致体内病症较多。发散表邪用荆防败毒散,清热解毒用普济消毒饮,攻下里实用二圣救苦丹。如此斟酌考量,审慎医治,那么临床治病时就能达到得心应手的效果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