夜啼
小儿夜啼,因在胎中就受寒热影响,需依据形色仔细分辨。若属寒证,多因脾经受寒,表现为面色青白,手和腹部都发凉,伴有曲腰疼痛;若为热证,多属心热,可见面红耳赤、小便不通。热证宜用导赤散,寒证宜用钩藤饮。若没有寒热及表里症状,古法中蝉花散疗效甚佳。
【注释】小儿刚出生就出现夜啼,原因主要有两个,一是脾寒,二是心热,这两种情况皆源于胎儿在母胎中所受影响。通过观察小儿的形色就能知晓病情。比如,若小儿面色青白,手和腹部都发凉,不想吸吮乳汁,身体弯曲、腰部不伸展,这就是脾寒,可用钩藤饮治疗。若小儿面红嘴唇红,身体和腹部都发热,小便不畅,烦躁且啼哭频繁,这就是心热,宜用导赤散治疗。若没有上述症状,只是经常啼哭,使用蝉花散最为合适。
钩藤饮
川芎、白当归、茯神、白芍(炒制)、茯苓、甘草、木香(煨制)、钩藤钩
以红枣为药引,用水煎服。
(方歌)夜啼之症因脾寒,须服钩藤饮可痊,芎归神芍苓甘草,木香钩藤红枣煎。
导赤散(方剂见“小便不通”部分)。
蝉花散
蝉蜕(数量不限,取下半截)
将其研磨成细末,每次服用少量,用薄荷煎汤调服。
胎黄
小儿出生后全身皮肤颜色如同金色,这是由于在母体内受到深度的湿热熏蒸。治疗方法应当是渗湿同时清热,地黄汤和犀角散这两个方剂对此病症疗效显着。
【注释】胎黄这种病症,表现为小儿全身以及面目都发黄,颜色如金色。这是因为孕妇体内湿热太过强盛,胎儿在母胎中受到母体热毒影响,所以出生后就出现此病症。治疗原则是渗湿清热,且必须根据病情轻重来治疗。若黄疸颜色稍微发黄,可用生地黄汤;若颜色深黄,则用犀角散。
生地黄汤
生地黄、赤芍药、川芎、当归、天花粉、赤茯苓、泽泻、猪苓、生甘草、茵陈蒿
以灯心草为药引,水煎,饭前服用。
(方歌)胎黄须用地黄汤,四物花粉赤苓良,泽泻猪苓甘草等,茵陈加入水煎尝。
犀角散
犀角(镑片)、茵陈蒿、栝楼根、升麻、生甘草、龙胆草、生地黄、寒水石(煅烧)
用水煎服,不拘泥于时间服用。
(方歌)胎黄又有犀角散,甘草犀角与茵陈,升麻胆草生地共,寒水石同栝楼根。
胎赤
胎赤是胎儿在母胎中受到毒热侵袭,出生后全身如同涂了丹砂一般。清热解毒汤对其疗效甚佳,蒋氏化毒丹的功效也极为显着。
【注释】胎赤这种病症,是因为孕妇过多食用辛辣燥热的食物,致使毒热凝结,积聚在子宫内,使得小儿出生后头面部及肢体发红,就像涂了丹砂一样,所以称作胎赤。应当用清热解毒汤进行治疗,若热邪强盛且伴有便秘,则用蒋氏化毒丹治疗。
清热解毒汤
生地黄、黄连、金银花、薄荷叶、连翘(去心)、赤芍、木通、生甘草
以灯心草为药引,用水煎服。
(方歌)清热解毒汤堪夸,生地黄连金银花,薄荷连翘赤芍药,木通甘草灯心加。
蒋氏化毒丹
犀角、黄连、桔梗、玄参、薄荷叶、生甘草、生大黄(各一两)、青黛(五钱)
将以上药物研磨成细末,用炼好的白蜜制成丸子,每丸重六分,每次服用一丸,用灯心草煎汤化开后服用。
赤游风
赤游风是因胎儿在母胎中受毒热影响而形成,症状为皮肤发红、肿胀,且会在全身游走。发病在头面四肢部位相对还能医治,若毒气归至心腹,生命就难以保全。治疗时,内服可选用犀角蓝叶散,外用砭法放血并敷药能显神效。不过,出生百日内的小儿忌用砭法放血,采用贴敷和涂抹的方法也可使病情安稳。
【注释】小儿赤游风这一病症,大多由胎儿在母胎中受毒热所致,或者出生后所处环境过于温暖,毒热向外蒸发,从而致使皮肤发红、发热且肿胀,颜色像涂了丹砂一样,还会四处游走不定,遍布全身,所以称为赤游风。此病症多发作于头面四肢,若毒气内归心腹就会危及生命。治疗时应先服用犀角解毒饮,若未痊愈,接着服用蓝叶散。外用则采用砭法刺出毒血,毒邪严重的,敷用神功散;毒邪较轻的,不用敷药。出生百日内的小儿,因其肌肉稚嫩承受不住,忌用砭法放血,此时需采用猪肉贴法,或者用赤小豆研磨成末,以鸡蛋清调和后涂抹,效果很好。
犀角解毒饮
牛蒡子(炒制)、犀角、荆芥穗、防风、连翘(去心)、金银花、赤芍药、生甘草、川黄连、生地黄
以灯心草为药引,用水煎服。
(方歌)犀角解毒药最良,牛蒡犀角合荆防,连翘银花赤芍药,甘草川连生地黄。
蓝叶散
蓝叶(五钱)、黄芩、犀角屑、川大黄(切碎,微炒)、柴胡、栀子(各二钱,生用)、川升麻(一钱)、石膏(一钱)、生甘草(一钱)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