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诊总括
儿科医学从古至今都是极具难度的领域,诊疗上哪怕仅有毫厘的偏差,都可能导致极为严重的失误。小儿气血尚未充盛,难以依据脉象准确判断病情,且他们神志尚未开化,无法表述自身感受。所以只能凭借观察面色来识别病症起因,还需通过查看小儿手虎口处风、气、命三关的情况来诊断热寒。同时要听其声音来判断病症,并结合切脉,综合表里、虚实等症状进行全面分析。
【注释】儿科这一医学分支,自古以来就被视为难题。这是因为小儿身体娇弱,体质容易出现虚实变化,调理治疗稍有不当,即便只是微小的失误,最终也可能造成极大的错误。所谓“气血未充”,是指小儿的气血还没有充分生长充盈。“难据脉”,是说小儿脉象不固定,不能单纯以脉象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。“神识未发”,意思是小儿懵懂无知,还不具备成熟的认知能力。“不知言”,就是小儿没办法清晰说出自己哪里不舒服、有何痛苦。诊断小儿疾病,只能依靠观察面部的神色形态,以此来判断疾病产生的原因。“三关”指的是小儿手虎口部位的风关、气关、命关,要通过观察这三关处脉络的形状和颜色,来诊断疾病属于热症还是寒症。“听声”,就是听小儿发出的声音,依据五声所对应的病症来辅助诊断。“审病”,是仔细观察小儿安静或烦躁的状态、对事物的喜好与厌恶,以及饮食和大小便等情况。“切脉”,则是感受脉象的浮、沉、迟、数、滑、涩、大、小以及有力或无力等特征。医生若真能将这四种诊断方法结合起来,全面分析疾病的表里、虚实、寒热等状况,那么治疗小儿疾病就能有较大的把握。
察色
想要了解小儿各种病症的根源,首先要仔细观察他们面部的气色。面部的五个部位及其对应的颜色与五脏相互呼应,内在的病症通过外在的面色表现出来,其中的道理清晰明了。额头对应心脏,下巴对应肾脏,鼻子对应脾脏,右腮对应肺脏,左腮对应肝脏。青色代表肝脏,赤色代表心脏,黄色代表脾脏,白色代表肺脏,黑色代表肾脏。面色发青,多是惊风之症;面色发红,主火热之病;面色发黄,常因伤脾或伤食所致;面色发白,表明身体虚寒;面色发黑,多与疼痛相关,且常是凶险之兆。一般来说,面色清晰明亮的是新病,病情较轻;面色浑浊晦暗的是久病,病情较重。面部各部位颜色呈现相生关系,疾病的发展较为顺利;若呈现相克关系,则病情多棘手。相生时,如果小儿气血充实,即便有外邪致病,也较易治疗;相克时,若小儿久病气血虚弱,正气就难以支撑,治疗往往困难。比如,天庭部位青暗,预示惊风将至;发红表示体内有热;发黑则病情难以痊愈。太阳穴处青色,主惊风,青色侵入耳部则病情凶险。印堂青色,常伴有惊泻之症。风池在眉下,气池在眼下,这两处青色主惊风,紫色多有呕吐、气逆症状。两眉青色为正常,发红则多烦躁发热。鼻子发红,是脾热的表现;鼻子发黑,病情凶险。嘴唇发红,主脾热;发白,主脾寒。左腮发红,表明肝经有热;右腮发红,说明肺热且痰盛。承浆部位青色主惊风,黄色主呕吐,黑色主抽搐。这些是观察面色诊断疾病的关键要点,还需要结合脉象和其他症状一同分析,才能准确把握病症进行治疗。
【注释】诊断小儿疾病,应先从观察其面部气色入手。详细查看面部五个部位所呈现的颜色,五脏的病症便会清晰显现。所谓五部,即额头对应心,下巴对应肾,鼻子对应脾,左腮对应肝,右腮对应肺。五色分别为,青色对应肝,赤色对应心,黄色对应脾,白色对应肺,黑色对应肾。比如,小儿面色发青,多提示患有惊风病症;面色发红,多是体内有火热之邪;面色发黄,通常是脾胃受损或饮食积滞所致;面色发白,表明身体处于虚寒状态;面色发黑,常与疼痛相关,且多为病情凶险的表现。总体而言,面色鲜明、清晰的,多为新得之病,病情相对较轻;面色浑浊、晦暗的,多为久病,病情往往较重。面部各部位颜色之间存在相生相克的关系,相生时疾病发展相对顺利。例如,脾脏有病时面色发黄,这是脾脏的本色,如果此时见到红色,因火能生土,所以这种情况为顺;若见到青色,因木会克土,所以属于逆,其他病症以此类推。如果小儿气血充足,又遇到面部颜色相生的情况,即便有外邪引发疾病,治疗也相对容易。但如果小儿久病,气血虚弱,又出现面部颜色相克的情况,那么正气就难以抵御病邪,治疗常常会比较困难。像天庭部位呈现青暗色,预示着惊风即将发作;发红则表明体内有热;若发黑,病情往往难以治愈。太阳穴处出现青色,预示惊风,若青色蔓延至耳部,病情极为凶险。印堂部位青色,常伴有惊泻症状。风池在眉毛下方,气池在眼睛下方,这两个部位出现青色,提示惊风;若呈紫色,则多有呕吐、气逆症状。两眉部位青色属于正常,若发红,小儿多烦躁发热。鼻子发红,是脾胃有热的表现;鼻子发黑,病情危重。嘴唇发红,表明脾胃有热;嘴唇发白,说明脾胃虚寒。左腮发红,意味着肝经有热;右腮发红,表明肺热且痰液较多。承浆部位青色预示惊风,黄色预示呕吐,黑色预示抽搐。这些都是通过观察面色诊断疾病的重要要点,同时还需结合脉象以及其他症状进行综合分析,这样才能准确把握病症,从而进行恰当的治疗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