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阳可吐可汗可下
如果出现胸满且伴有烦热,适宜用栀子豉汤。若胸中有痞硬感且气上冲咽喉,可用瓜蒂散来平复症状。当有发热、恶寒,四肢烦闷疼痛,轻微呕吐,胸胁部有支撑结聚之感时,用柴胡桂枝汤可使病情安宁。若心中郁郁不舒且微微烦躁,呕吐不止,心下部位疼痛且硬满,需用大柴胡汤来攻下实邪。若误用下法后,柴胡汤症依然存在,可再次给予柴胡汤,服药后通过振奋正气而汗出病解。
【注释】前文阐述了少阳病的禁忌,是担心用药不当;此处说明可采用的治法,贵在灵活变通。胸满且烦热,这是太阳经与少阳经感受的较轻邪气,适宜用栀子豉汤来涌吐邪气。胸满且感觉痞硬,气向上冲至咽喉,使人呼吸困难,这是太阳经与少阳经感受的较重邪气,适宜用瓜蒂散来催吐。发热、恶寒,四肢烦闷疼痛,轻微呕吐,心窝部位有支撑结聚之感,这是太阳经与少阳经的表证,适宜用柴胡桂枝汤,通过微微发汗来解除两经之邪。心中郁闷、微微烦躁,呕吐不止,心窝部位疼痛且硬满,这是少阳经与阳明经的表里兼证,适宜用大柴胡汤缓缓攻下,以解除两经之邪。误用下法后没有导致病情恶化,柴胡汤证仍然存在的,可再次给予柴胡汤来和解表里,若病能解除,服药后必然会蒸蒸发热、全身振颤而后汗出病解,这是因为下法后正气虚弱的缘故。详细内容见《伤寒论》太阳篇与少阳篇。
三阳合病并病
合病是指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,而并病是指一经之邪传变并于另一经。二阳合病,即太阳与阳明合病,会出现胸满、气喘发作,若伴有腹泻,宜用葛根汤;若伴有呕吐,则加半夏,用药同理。太阳与少阳合病,若腹泻,用黄芩汤;若兼呕吐,再加半夏。阳明与少阳合病,若少阳脉象弦象减弱,说明胃气尚存,病情相对顺和易愈。若脉象滑数,多是宿食内停,宜用大承气汤攻下。三阳合病,腹部胀满膨大,患者口燥、身体沉重且出现谵语,想要睡觉,闭目时全身汗出如蒸笼,甚至遗尿、面部垢腻,此时宜用白虎加人参汤。若脉象浮大且有汗,应禁用汗法、下法,遵循此原则应对。二阳并病,若发汗不透彻,出现面部发红、郁热不适,宜用大青龙汤。若表证已解,出现潮热,手足出汗,大便困难、谵语,宜用大承气汤攻下。太阳与少阳并病,会有头项疼痛、头目眩晕昏冒,心下部位痞硬,如同结胸之状,此时禁用汗法、吐法、下法,只适宜针刺治疗。若出现谵语、惊恐、不能进食、腹泻频繁,病情多凶险。
【注释】某一经的病症尚未结束,又传至另一经,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,且病邪没有归并到某一经的情况,称为合病。两经或三经同时发病,之后病邪归并到某一经独自发病,称为并病。“二阳”指的是太阳经与阳明经。太阳经病症表现为头痛、发热、恶寒、无汗;阳明经病症表现为肌热、恶热、心烦、失眠,两经病症同时出现,就是二阳合病。“满喘”,是说二阳合病时,本应出现腹泻却没有腹泻,反而增加了胸满气喘的症状,此时适宜用麻黄汤来发汗解表。“自利”,指的是二阳合病应当出现的腹泻症状,适宜用葛根汤。“呕半”,意思是二阳合病时,不出现腹泻而只增加呕吐症状,适宜用葛根汤加半夏。“同”,是指这两种病症都使用葛根汤这一张方剂。“太少”指的是太阳经与少阳经合病。太阳经有头痛、发热、恶寒、无汗的症状;少阳经有寒热往来、口苦、耳聋、目眩、胸胁疼痛的症状,两经病症同时出现,就是太少合病。“利芩”,是说太阳、少阳合病时,出现自行腹泻的症状,适宜用黄芩汤。“呕加半”,是指太阳、少阳合病时,不腹泻只增加呕吐症状,适宜用黄芩汤加半夏。如果没有呕吐和腹泻,却出现太阳经与少阳经的病症,这不属于合病,适宜用柴胡桂枝汤来同时解除两经之邪。
“明少”指的是阳明经与少阳经两经病症同时出现并伴有腹泻的合病。“弦负”,弦脉是少阳经属木的脉象,木气过盛则会克制土气,土气被克则预后不良,甚至死亡。“顺长生”,长脉是阳明经属土的脉象,土气旺盛则木气不能为害,病情相对顺和,预后良好。“滑数”,是说阳明、少阳合病,腹泻物粘腻秽臭,脉象必然滑数,这是宿食内停的表现,适宜用大承气汤;若呕吐物为酸苦之物,适宜用大柴胡汤。“三阳”指的是太阳经、阳明经、少阳经合病。“腹膨膨”指的是腹部胀满。“口燥”指的是口中干燥。“身重”指的是身体沉重,难以转侧。“谵语”指的是胡言乱语。“欲眠”指的是嗜睡。“合目汗蒸蒸”指的是闭上眼睛后,身体像蒸笼一样出汗。“遗尿”指的是不自觉地排尿。“面垢”指的是面部好像有油垢一样。这些都是三阳热盛,津液枯竭的症状。如果脉象浮,禁止使用汗法;脉象大,也不可使用下法。只适宜用白虎加人参汤,以益气生津清热。如果没有经过发汗、攻下治疗,津液尚未损伤,三阳合病的轻症,只适宜用柴葛解肌汤,以清解三阳之邪。“二阳”指的是太阳经与阳明经并病。“汗不彻”,是说病邪在太阳经时,发汗不透彻,又传至阳明经。“面赤”,指的是病邪仍然郁积在太阳经与阳明经的肌表,还没有归并到阳明腑,适宜用大青龙汤来解除两经的热邪。“表罢”,指的是太阳经的症状已经消失。“潮热,手足汗,大便难,谵语”,说明病邪已经归并到阳明腑,适宜用大承气汤,以攻下阳明的实热。“太少”指的是太阳经与少阳经并病。“头颈强痛,目眩昏冒,心下痞硬,如结胸症”,说的是太阳经与少阳经两经的病症还没有归并,病邪的态势尚未确定,此时禁止使用汗法和下法,只适宜针刺大椎、肝俞、肺俞穴位,以泻其热。如果错误地使用发汗法,必然会出现谵语。如果错误地使用吐法或下法,必然会出现心烦、惊恐,水浆不能入口,腹泻不止等情况。出现这些严重的症状,生命大多危险。详细内容见《伤寒论》合病并病篇。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