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虚理气天地阴阳歌
无极太虚之中蕴含着气与理,太极太虚则是在理之中含有气。随着气的动静变化产生阴阳,阴阳的区分造就了天地。在天地尚未形成之时,气产生了天地的形质;已有天地之后,形质之中又寓含着气。从形质探究气,称之为阴阳;就气来观察理,称之为太极。
【注释】“太”,是极其广大的意思;“虚”,是空虚没有实物的意思。在极为广大、空虚,无声无息的状态之中,蕴含着极为高深、至极的理气。理与气还未分开,处于混沌状态的,就是太虚。太虚称为无极,这是就太虚中流行之气里主宰的理而言的。太虚称为太极,这是就太虚主宰之理中流行的气而言的。所以周敦颐说“无极而太极”,也是从极无的状态推究到极有的状态。因为在极无之中没有什么不是理,在极有之中没有什么不是气。不通过极无的理来推究极有的气,怎么能知道有气的存在呢。不通过极有的气来推究极无的理,又怎么能知道有理的存在呢。由此可知,理气从其不同的角度来说是两种概念,从它们浑融相合的角度来说又是一个整体。有这样的理就有这样的气,有这样的气就有这样的理,名称虽有两个,实际上是一体的,本来就不存在有无、一二、先后的区别。“乘气动静生阴阳”,是说太极随着气机的运动产生阳,随着气机的静止产生阴,也就是周敦颐所说的“太极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”。然而不说“无极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”,而说“太极动而生阳,静而生阴”,是因为无极专门指的是理,说的是理没有动静,而太极既包含理也包含气,说的是气有动静。“阴阳之分为天地”,是说阴阳流行变化,相生不止,阳气清轻积聚形成天,阴气浊重积聚形成地。所以周敦颐说:“分阴分阳,两仪立焉”。“未有天地气生形”,是说在天地还没有形成的时候,只有太虚中的一气化生出天地的形质。“已有天地形寓气”,是说已经有了天地之后,太虚之气就已经寓含在天地的形质之中了。因此天依靠它来资助万物的起始,地依靠它来资助万物的生长。“从形究气曰阴阳”,阴阳就是理之中流行的气。“即气观理曰太极”,太极就是气之中主宰的理。所以周敦颐说“阴阳一太极”,这是就气的极致而言的;“太极本无极”,这是就理的极致而言的。
【按语】吴澄说:太极本身没有动静,动静是气机的变化,因此太极专门是就理而言的。朱熹说:太极有动静,这是天命的流行。因此太极是兼顾气而言的。又说:太虚,是本然的奇妙状态,动静,是所凭借的时机。本然的奇妙状态就是太极,指的是本然主宰、决定动或静的奇妙之理。所凭借的时机就是动静,指的是天命流行,凭借动或静时机的气。应当以朱熹的说法为正确。
五行质气生克制化歌
天地之间阴阳交感衍生出五行。五行各有其独特的物质形态与特性气质。五行的物质实体蕴藏于大地,其特性气质在天空中运行变化。五行之气顺应规律分布,形成四季交替的时序。
木、火、土、金、水之间存在相生关系,木能生火,火能生土,土能生金,金能生水,水又能生木,这种相生关系主导着万物的生长养育。木、土、水、火、金之间存在相克关系,木克土,土克水,水克火,火克金,金克木,相克关系对万物有抑制作用。当某一行过于强盛产生危害时,会有相应的承接制约机制,从而实现事物的生化。正是这样的生生不息与变化无穷,万物才得以生成并确立其生命形态。
【注释】天地形成之后,阴阳就存在于天地之中。阳气主动,变动不息,阴气主静,凝合聚集,二者相互作用产生了五行。上天以数字一赋予水的生发,大地以数字六来成就水;大地以数字二赋予火的生发,上天以数字七来成就火;上天以数字三赋予木的生发,大地以数字八来成就木;大地以数字四赋予金的生发,上天以数字九来成就金;上天以数字五赋予土的生发,大地以数字十来成就土,由此可见五行各有独特的物质形态。东方适宜木的生发,木的特性气质表现为风;南方适宜火的生发,火的特性气质表现为热;中央适宜土的生发,土的特性气质表现为湿;西方适宜金的生发,金的特性气质表现为燥;北方适宜水的生发,水的特性气质表现为寒,这表明五行各有独特的特性气质。在大地上表现为木,在天空中对应的是风;在大地上表现为火,在天空中对应的是热;在大地上表现为土,在天空中对应的是湿;在大地上表现为金,在天空中对应的是燥;在大地上表现为水,在天空中对应的是寒,这体现出五行的物质实体存于大地,特性气质运行于天空。木位于东方,风的特性气质在春季散布;火位于南方,热的特性气质在夏季散布;土位于中央及四周角落,湿的特性气质在长夏散布;金位于西方,燥的特性气质在秋季散布;水位于北方,寒的特性气质在冬季散布,这就是五行的特性气质顺应规律分布形成四季的顺序。正如周敦颐所说:阳气变化、阴气凝合,从而产生了水火木金土。五行的特性气质顺应分布,四季就依次运行。木能生火,火能生土,土能生金,金能生水,水又能生木,这就是五行相生的关系,它主导着万物的生长与滋养。木会克制土,土会克制水,水会克制火,火会克制金,金会克制木,木又反过来克制土,这便是五行相克的关系,它对万物起着抑制削减的作用。若只是单纯相克往往会导致事物走向衰亡,而彼此相互制约才能使事物保持生机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