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味地黄丸
主治肾精不足,虚火上炎,出现腰膝痿软无力,骨骼有热感且酸痛,足跟疼痛,小便淋涩不畅或失禁,遗精、梦中泄精,水液泛滥形成痰饮,自汗、盗汗,失血后出现消渴症状,头目眩晕,耳聋,牙齿松动,尺部脉象虚弱而大等病症。
药物组成为:熟地黄(八两)、山茱萸(四两)、白茯苓(三两)、干山药(四两)、牡丹皮(三两)、泽泻(三两)。
将上述药物研成粉末,用炼蜜制成如梧桐子大小的药丸,空腹时用淡盐汤送服。
【集注】柯琴说:肾脏虚弱不能藏精,肾中(坎宫)之火没有依附而肆意妄行,向下无法顺应肝木升发生长的时令,向上断绝了肺金生化的源头。地黄禀性甘寒,制成熟地黄后味道醇厚,这就是对精不足的情况用厚味药物来补养,用它来大量滋养肾阴,填补精髓,壮大肾水。以泽泻作为使药,有人厌恶它泻肾而去掉不用,却不知一阴一阳,是天地运行的规律;一开一阖,是动静变化的关键。精属于癸水,是阴水,静止而不流动,是肾的本体;尿液属于壬水,是阳水,流动而不停留,是肾的功用。因此肾主五液,如果阴水不能固守,那么真水就会不足,如果阳水不能流动,那么邪水就会泛滥。所以用熟地黄作为君药来稳固封藏蛰藏的根本,同时佐以泽泻来疏通水道的滞塞。然而肾脏虚弱时,如果不补养其母脏,不疏导其源头,也无法巩固封藏蛰藏的作用。山药性凉而能补养,用来培补癸水的源头,茯苓味淡能渗利,用来疏导壬水的源头。再加上山茱萸味酸性温,借此收敛少阳之火,滋养厥阴之液。丹皮味辛性寒,用来清泻少阴之火,同时又可奉养少阳之气。滋养化源,奉养生气,天癸就能安居其位。壮大肾水以克制虚火,只是其中一个方面而已。
【按语】五行之中,唯有火有两种,即君火和相火。君火是心经之火,主宰着全身之火。相火是肾中的火,散布全身之火。假如君火没有相火,就不能散布诸火,以维持生命的根本。相火没有君火,就不能主宰诸火,从而无法克制其肆意妄行带来的灾害。所以李杲提出内伤劳倦、火乘土位的理论,针对心火过盛的情况,使用升阳气泻阴火、朱砂安神等药物,而没有提及心火不足的情况,是因为前人已经有归脾汤、养心汤等方剂。朱震亨提出阳常有余、阴常不足的理论,针对肾火过盛的情况,使用补阴、补天等药物,而没有提及肾火不足的情况,是因为前人已经有肾气丸、桂附地黄丸等汤丸。在本方基础上加附子、肉桂,名为桂附地黄丸,治疗两尺脉象微弱,相火不足,身体虚弱、气短等症状,这就是王冰所说的“益火之源,以消阴翳”。加黄柏、知母,名为知柏地黄丸,治疗两尺脉象旺盛,阴虚火动,午后发热、骨骼痿软等症状,这就是王冰所说的“壮水之主,以制阳光”。《内经》说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”如果阴阳偏盛,就会疾病丛生。肾取象于坎卦,阳藏于阴的内部。不仅阴盛阳衰时,阳畏惧阴而不敢归附,即使阴衰阳盛,阴难以潜藏,阳也无处依附,虽然同样是火不归原,但所引发的病症却不相同。所以在补肾药物中加入桂、附,可壮阳以战胜阴寒,使阳无所畏惧,从而自然归原。加入知、柏,可补阴以秘藏阳气,使阳有所贮存,从而自然归藏。世人只知道用桂、附引火归原,却不知道用知、柏平衡阴气、秘藏阳气,举世之人都受此误导,所以朱震亨特意提出补阴的理论,以驳斥以火济火的错误做法,但不明白其旨意的人,反而加以非议,实在令人叹息。
八味地黄丸
治疗命门之火虚衰,不能生养脾土,从而导致脾胃虚寒,不想吃东西,大便不成形,或者下元(肾)衰败疲惫,肚脐周围和腹部疼痛,夜间小便次数多等病症。
药物组成:熟地黄(八两,经过九次蒸制,达到标准后,捣成膏状) 干山药(四两) 山萸肉(四两) 白茯苓 丹皮 泽泻(各三两) 肉桂 附子(各一两)
以上八味药研成粉末,用蜂蜜炼成梧桐子大小的药丸,用酒送服十五丸,一天服用两次。
【集注】赵献可说道:君子通过观察坎卦之象,就知道肾中具备水与火的作用。现在的人同房时阴茎容易勃起的,是阴虚导致虚火妄动;阴茎在同房前就痿软的,是命门火衰。真水枯竭的话,即使在隆冬时节也不会感觉寒冷,真火熄灭的话,即使在盛夏也不会感觉炎热。这个药方,熟地、山药、泽泻、丹皮、茯苓、山萸都是滋润濡养的药物,所以能够滋补肾阴(壮水之主);肉桂、附子是味辛性润的药物,能够在滋阴的基础上补充肾阳(于水中补火),所以能够补益肾阳(益火之原)。水火得到滋养,那么肾气就恢复了。
喻昌说:《金匮要略》中用八味丸,治疗脚气向上蔓延,少腹部感觉麻木不仁的病症。脚气就是阴邪之气,少腹部麻木不仁就是病邪攻心的先兆,所以用八味丸来驱逐阴邪。它能治疗虚劳腰痛,少腹部拘挛紧迫,小便不通畅的病症,是因为过度劳累损伤了肾脏,阴邪之气逆乱于少腹部,阻碍了膀胱的气化功能,小便不能正常通利,所以用它来温养下焦,从而收敛肾气。对于气短并且有轻微水饮的病症;水饮也属于阴邪之类,阻碍了胸中的阳气,自然导致气短,所以用八味丸引导水饮向下排出,来使胸中气机安稳。对于消渴病,喝一斗水,小便也排出一斗,这是因为肾气不能摄纳水液,小便随意排出,人体的津液源泉有迅速枯竭的趋势,所以赶紧用八味丸来抑制这种水液流失的情况。对于肾水向下流失的消渴症状,以及肾气不能上升导致的口渴症状,如果不用八味丸来封藏蛰藏肾气,蒸动肾中水气,还能用什么方法来治疗呢!后人称八味丸为治疗消渴的圣药,是领悟到了其中的要义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