胁下满痛,伴有发热,脉象紧弦,这是寒证,适宜用温性药物攻下,可使用大黄附子汤。
【按语】“胁下偏痛”的“偏”字,应当是“满”字,肯定是传抄错误。
【注释】腹满且疼痛,是脾脏实邪;胁下满痛,是肝脏实邪。发热,如果脉象数大,是胃热实邪。如今脉象紧弦,是脾寒实邪,应当用温性药物攻下,所以用大黄附子汤攻下寒实之邪。方中佐以细辛,是为了驱散肝经寒邪,这是攻下肝脾寒实之邪的方法。
【集注】尤怡说:胁下满痛且脉象紧弦,是阴寒凝聚。虽然有发热,也是阳气被郁滞所导致的。因此,不用温药就不能消除寒邪,不用下法就不能去除凝结之邪,所以说适宜用温性药物攻下。
大黄附子汤方:
大黄(三两) 附子(三枚,炮炙) 细辛(二两)
以上三味药,加水五升,煮取二升,分三次温服。如果是强壮的人,煮取二升半,分三次温服。服药后,如人行走四五里路的时间,再服下一剂。
病人腹满,发热,已经十日,脉象浮而数,饮食如常,用厚朴七物汤治疗。
【注释】病人腹满,这是里证。发热,是里有热。然而已经十日,脉象仍然浮而数,表明表热也还没有解除。饮食如常,说明胃热能够消化谷物。因为胃热里实,又有表热发热,所以用厚朴七物汤,使表里之邪同时解除,腹满与发热都能消除。这是桂枝汤与小承气汤的复方。
【集注】程林说:腹满,是体内有实热。十日脉象仍然浮而数,浮脉表示病在表,表热之邪还没有解除,所以发热;数脉表示病在里,里热能够消化谷物,所以饮食如常。用这个方剂可荡涤腹满并解除表热。表里都为实证,应当先解表,然后才能攻里。如今表邪轻微而里邪严重,所以用承气汤与桂枝汤相合,以调和表里,就如同伤寒病使用大柴胡汤一样,这就是其中的道理。
厚朴七物汤方:
厚朴(半斤) 甘草(三两) 大黄(二两) 大枣(十枚) 枳实(五枚) 桂枝(二两) 生姜(五两)
以上七味药,加水一斗,煮取四升,每次温服八合,一天服三次。如果有呕吐症状,加半夏五合。如果有下利症状,去掉大黄。如果寒邪较重,把生姜加至半斤。
按压心下部位感到满痛,这是实症,应当攻下,适宜用大柴胡汤。
【按语】“按之心下满痛”之下,应当有“有潮热”这三个字,如果没有这三个字,就不应当用大柴胡汤,肯定是传抄遗漏。
【注释】按压心下部位感到满痛,且有潮热,这是表里俱实,应当攻下,适宜用大柴胡汤表里双解。这两种治法都是攻下实满的方法。
大柴胡汤方:
柴胡(半斤) 黄芩(三两) 芍药(三两) 半夏(半斤,洗净) 枳实(四枚,炙烤) 大黄(二两) 大枣(十二枚) 生姜(五两)
以上八味药,加水一斗二升,煮取六升,去掉药渣后再煎,每次温服一升,一天服三次。
腹痛,脉象弦而紧,弦脉表示卫气运行不畅,就会出现恶寒,紧脉表示不想进食,邪气与正气相互搏结,这就是寒疝。绕脐周围剧烈疼痛,发作时自汗出,手足厥冷,脉象沉紧的,用大乌头煎治疗。
【按语】此条脉象重复出现,下条有症状无脉象,“其脉沉紧者”这五个字,应当在下条“里急”之下。脉象弦而紧,是劲急到了极点,应当属于寒疝较重的情况。“白汗”的“白”字,应当是“自”字。下条脉象沉紧,是里痛的脉象,应当属于寒疝较轻的情况,肯定是传抄错误。
【注释】疝病遇到寒邪就会发作,所以称为寒疝。发病时绕脐及少腹部位拘急疼痛,恶寒出汗,手足厥冷,不想进食,脉象弦而紧,主拘急、主疼痛,这是寒疝应有的症状和脉象。用乌头煎治疗,是专门以破除邪气、治标为急务,暂不考虑虚实,所以说强壮的人服七合,虚弱的人服五合。
乌头煎方:
乌头(大的五枚,炒制,去掉外皮,不切碎)
以上药物,加水三升,煮取一升,去掉药渣,加入蜂蜜二升,继续煎煮至水气蒸发尽,得到二升药液。强壮的人服用七合,虚弱的人服用五合。如果病症不缓解,第二天再服,但不可一天内服用两次。
寒疝,腹中疼痛,以及胁肋疼痛、里急的,用当归生姜羊肉汤治疗。
【按语】“胁痛里急”之下,应当有上条“其脉沉紧”四个字。
【注释】寒疝出现腹中疼痛以及胁肋疼痛、里急,脉象呈现沉紧,相较于绕脐剧烈疼痛的症状要轻。并且没有恶寒出汗、手足厥冷的表现,所以不用乌头煎那样大温大散之剂,而用当归生姜羊肉汤,以调养正气为本,散寒为次,这是治疗寒疝的平和方剂。服用乌头煎后病情缓解的,也应当用此汤。
【集注】李彣说:疝病属于肝病,肝藏血,其经脉分布于胁肋部,腹部与胁肋都疼痛,是血气受寒而凝涩不通。当归能通经活血,生姜可温中散寒。里急,是因为内虚,用羊肉来滋补,正如《内经》所说:形体不足的,用温性药物补气;精气不足的,用厚味食物补精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