论述:百合病,是人体百脉同属一宗,却都引发了病变。心里想要吃东西却又吃不下,常常沉默寡言,想睡又睡不着,想走又走不了,对于饮食,有时觉得美味想吃,有时又厌恶食物气味不想闻,好像发冷却又没有真正怕冷,好像发热却又没有真正发热,口苦,小便色赤,各种药物治疗都不见效,服药后反而会剧烈呕吐、泄泻,就好像有神灵作祟一样,身体外观看似正常,脉象却微数。每次小便时头痛的,六十天才能痊愈;如果小便时头不痛,只是有怕冷畏风之感的,四十天痊愈;如果小便畅快,只是感到头晕的,二十天痊愈。百合病的症状,有的在未患其他疾病时就预先出现,有的在患病四五天后才表现出来,有的在患病二十天甚至一个月后才轻微显现,都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。
【注释】百合,有百瓣且共一蒂,如同人体百脉同属一宗,以此命名及选取治疗方法,都基于这个含义。所谓百合病,是说人体百脉同属一宗,却都引发了病变。这里说的百脉其实就是一脉,就如同说百体为一体,这是以周身来论。周身的经脉,分开来说称为百脉,合起来说就是一脉,所以叫百脉一宗。如果说百合病,就是整体脉病。这里的脉,指的是十二经脉以及三百六十五络脉。伤寒大病之后,余热没有完全清除,百脉尚未调和;或者平素思虑过多,情志不畅;又或者偶然受到惊吓,突然遭遇变故,从而导致形神都患病,所以才会出现这样的症状。百脉遍布全身,脉有病则身体有病,所以身体看似正常却并不舒适,想睡睡不着,想走也走不了。百脉通于心,脉有病则心有病,所以常常沉默不语。似冷非冷,似热非热,像是外感病却又不是外感病。想吃东西却又吃不下,有时觉得食物美味,有时闻到食物气味又不想吃,像是里证却又不是里证。至于脉象数、口苦、小便色赤,这是郁结的热邪,虽然侵入内里但其热并不严重。在疾病刚开始的时候,医生不认识这种病,误当作表里病症,用药发汗或攻下,所以导致剧烈呕吐、泄泻。即便出现剧烈呕吐、泄泻,但并未出现其他逆症,就好像有神灵作祟一样,身体外观和之前一样,而脉象比之前稍微数一些,所以病情既不会立刻加重,也不会很快痊愈。大致以缓慢痊愈的时间来说,严重的不过六十天,轻微的不过二十天,轻重适中的,不过四十天可以痊愈。然而判断痊愈必须依据每次小便时头痛与否、是否恶风、小便是否畅快来辨别,因为经脉中的邪气,大多是通过太阳经而痊愈。头痛、恶风,是太阳经的证候;小便畅快,是太阳腑的征象。百合病的症状,有的在未患伤寒病之前就预先出现,这里说的“未病”,指的是未患伤寒病。也就是说在未患伤寒之前,就预先出现百合病想吃又不想吃等症状。有的在患病四五日之后才出现,是说已经患伤寒病之后,才出现百合病的症状。预先出现症状的,是因为先有情志不畅,偶然受到惊吓而引发疾病。有的在患病二十天或一个月后才出现,这是因为伤寒病后才出现的。所以说,要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。
【集注】李彣说:《活人书》说:伤寒大病之后,气血未能平复,就会转变为百合病。从“百脉一宗,悉致其病”来看,应当是心肺二经的病症。像行卧、饮食、寒热等症状,都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状态,这和《内经》中解?病(指肢体困倦,筋骨懈怠,肌肉无力。多因肝肾亏虚所致)有些相似。从篇中有“如有神灵者”来看,难道不是因为心藏神、肺藏魄,人一旦神魄失守,就会有恍惚错妄的表现吗?又说:《内经》说:凡是被寒邪所伤,就会发热。热气遗留不消散,潜伏在脉中,就会昏昏默默,行卧、饮食、寒热都会有一种虚烦不耐的现象。
沈明宗说:如果邪气侵犯胸中并连及上脘,就会想吃东西却又吃不下;邪气侵犯肝肾,就会常常沉默寡言;邪气流入脾胃,就会想睡睡不着,想走又走不了;邪气不在胃中,饮食有时觉得美味,若胃气被壅遏抑制,就会厌恶食物气味;邪气流入胆经就会口苦,流入膀胱就会小便色赤。以上这些症状,并非同时一起出现,而是交替变动出现。
百合病,如果病症表现为偏于阴证的,要用温养阳气的方法来救治;如果病症表现为偏于阳证的,要用凉养阴液的方法来救治。见到阳证却用攻阴的方法,又发汗解表,这是错误的治法;见到阴证却用攻阳的方法,又使用攻下之法,这也是错误的治法。
【注释】这是承接上一条,来明确百合病的治疗方法。百合病很难区分阴阳表里,所以用百合等汤来主治。如果病症表现为偏于阴证的,就用温养阳气的方法来救治;表现为偏于阳证的,就用凉养阴液的方法来救治。也就是下文所说的见到阳证却攻阴,或者攻阴之后,表证仍不解,又发汗解表,这是错误的;见到阴证却攻阳,或者攻阳之后,里证仍不解,又使用攻下之法,这同样是错误的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