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师说:病人脉象浮,如果浮脉出现在关前寸部,其病在表;如果浮脉出现在关后尺部,其病在里。病在表会出现腰痛、背强、不能行走;病在里会出现气短且极为严重。
【注释】脉象浮,是感受虚风的征象。关前的寸部脉象浮,表明病在表;关后的尺部脉象浮,表明病在里。虚风在表,所以出现腰痛、背强、不能行走。虚风在里,所以出现气短且极为严重。
有人问:经典上说“厥阳独行”,这是什么意思呢?老师说:这是指有阳无阴,所以称为厥阳。
【注释】阴阳共同运行,这是正常的;阴阳单独运行,这是反常的。厥,就是逆的意思。逆阳单独运行,这就是有阳无阴,所以称为厥阳。
【集注】李彣说:厥阳就是阳厥。《内经》说:阳气在下部衰退就会形成寒厥,阴气在下部衰退就会形成热厥。这里的厥阳独行,就是有阳无阴的大概情况。
高世栻说:按照这种说法,有阳无阴,就是厥阳。经典说:阴气在下部衰退,就会形成热厥。黄帝问:热厥是怎样形成的呢?岐伯说:阴气虚,阳气就会侵入,阳气侵入,胃就会不和,胃不和,精气就会衰竭,精气衰竭,就不能滋养四肢了。这是肾气日益衰退,阳气独盛。这就是形成有阳无阴、厥阳独行的原因。
有人问:寸部脉象沉大而滑,沉表示实,滑表示气,实气相互搏结,血气入脏就会死亡,入腑就会痊愈,这叫做卒厥。这是什么意思呢?
老师说:如果唇口发青,身体冰冷,这是邪气入脏,就会死亡;如果身体温和,汗自然流出,这是邪气入腑,就会痊愈。
【按语】“寸脉沉大而滑,沉则为实,滑则为气,实气相抟”这十八个字,文理不通,是衍文。“血气入脏”的“血”字,应当是“厥”字,这样才与卒厥相符合,必定是传抄错误。
【注释】这是详细说明阳厥、阴厥生死的意义。厥气,就是逆气,也就是逆阳逆阴的气。气逆就会在胸中紊乱,所以突然眩晕仆倒,叫做卒厥。如果唇口发青,身体冰冷,这是阴邪进、阳气退,就是邪气入脏,就会死亡;如果身体温和,汗自然流出,这是阴邪消退、阳气增长,就是邪气入腑,就会痊愈。
【集注】沈明宗说:邪气入脏,神明昏乱,突然倒地不省人事,叫做卒厥。如果唇口发青,身体冰冷,神机不能出入,脏气将要断绝,所以主死。经典说:血气都向上逆行,就会形成大厥、暴厥,就是这个意思。如果身体温和、汗出,这是邪气入腑,不能出入,一时突然倒地,与脏气断绝不同,不久阳气向外通达,邪气随着外泄,所以知道邪气入腑就会痊愈。
有人问:脉脱,邪气入脏就会死亡,入腑就会痊愈,这是什么意思呢?老师说:不只是一种疾病,各种疾病都是这样。比如浸淫疮,从口部开始流向四肢的,可以治疗;从四肢流向口部的,不可治疗。疾病在体表的可以治疗,入里的就会死亡。
【注释】这是详细说明邪气入脏就会死亡、入腑就会痊愈的意义。卒厥这种病,大多脉象脱失而摸不到,脉象脱失摸不到而死亡的,是正气不能恢复;脉象脱失摸不到却能存活的,是邪气闭阻后又畅通了。不只是厥气这一种病,各种疾病邪气入脏入腑都是这样。比如浸淫疮、疠风等疮,从口部开始流向四肢的,可以治疗;从四肢流向口部的,不可治疗。因为疾病向外发展的,可以治疗;疾病入里的,难以医治,也是这个道理。
【集注】赵良说:脱,就是离去。经脉是脏腑的通道,受到邪气逼迫,所以脉气断绝脱失而向内传入。五脏属阴,六腑属阳,阴主死,阳主生,所以邪气入脏就会死亡,入腑就会痊愈且可以治疗。不只是脏腑的阴阳是这样,凡是内外阴阳的邪毒出入表里的情况,都是如此。
徐彬说:凡是病邪能够透出到阳分的为病浅,所以能存活;闭阻在阴分不能透出的为病深,所以会死亡。不只是一种疾病,各种疾病都是这样。又用浸淫疮来比喻,如果从口部开始流向四肢,这是邪从内向外发散,能宣泄而不内进,所以可以治疗;如果从四肢开始流向口部,这是邪由外向内传入,只内进而不宣泄,这表明脏气受伤衰败,所以不可治疗。
有人问:阳病有十八种,指的是什么呢?老师说:是头痛,项、腰、脊、臂、腿部的抽掣疼痛。阴病有十八种,指的是什么呢?老师说:是咳嗽、上气、气喘、呃逆、咽部不适、肠鸣、腹部胀满、心痛、拘急。五脏的疾病各有十八种,合起来就是九十种病;人体又有六微,每微各有十八种病,合起来就是一百零八种病。五劳、七伤、六极,以及妇人的三十六种病,不包含在这一百零八种病之中。清邪停留在人体上部,浊邪停留在人体下部,大邪侵袭人体肌表,小邪侵袭人体内里,饮食之邪,从口进入人体的,就是宿食。这五种邪气侵袭人体,各有一定的规律,风邪多在早晨侵袭人体,寒邪多在傍晚侵袭人体,湿邪多伤害人体下部,雾邪多伤害人体上部,风邪会使脉象浮,寒邪会使脉象紧急,雾邪会伤害皮肤腠理,湿邪会流注关节,饮食会损伤脾胃,极寒之邪会伤害经脉,极热之邪会伤害络脉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