所谓坏病,是指不应当发汗却发汗,不应当涌吐却涌吐,不应当攻下却攻下,或者即使应当发汗、涌吐、攻下但用药过度,又或者应当发汗、涌吐、攻下却错过时机,这些都是治疗措施不当,所以形成了坏病。凡是三阴经病和三阳经病,运用发汗、涌吐、攻下、温针、火熏、火熨、火灸、火劫等治法,导致各种坏病的情况有:发汗后阳气虚脱,出现头目眩晕、身体振颤,冷汗淋漓不止;攻下后损伤正气,出现结胸、心下痞硬、腹泻不止;涌吐后心烦意乱、腹部胀满;温针后耗伤阴血、引发惊狂,甚至出现阳毒发斑、狂躁,阴寒内盛而躁扰欲死,神志昏迷、胡言乱语,以及循衣摸床等症状。这些论述散见于各个篇章,现在将它们汇总为一篇,以便后来学习的人参考。其中或许有遗漏之处,这就需要能够反复思考、触类旁通的人来完善了。
太阳病已经三天,已经用过发汗之法,或者又用了涌吐、攻下、温针等法,病仍然没有解除,这就叫做坏病,此时不能再用桂枝汤。应当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,了解是哪种错误的治疗导致了病情变化,然后根据具体的症状进行治疗。
【注释】太阳病三天,此时邪气在三阳经。如果已经用过发汗之法,或者又用了涌吐、攻下、温针等法,各种治法都已使用,病却仍然没有解除,这就是坏病,是因为治疗措施不当导致的。此时即使还有表证,桂枝汤也不适合再用,应当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,了解错误的治疗造成了何种变逆,然后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,不能被固定的治法所拘泥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既然不能确定为正常的病症名称,那么也就难以给出常规的治法,所以只能告诉人们随机应变的微妙旨意,用这一点贯穿其中,这句话就把道理说尽了。
程知说:病在太阳经,治疗不当就会形成坏病,所以一开始治疗时不能不谨慎。不能用桂枝汤,是因为桂枝汤适应症已经不存在了。如果桂枝汤症仍然存在,那就不能称之为坏病。
程应旄说:比如发汗后阳气虚脱扰动经脉,出现口渴、烦躁、胡言乱语;攻下后出现虚烦,或者结胸、心下痞气;涌吐后出现内心烦躁、腹部胀满;温针后出现吐血、鼻出血、惊狂等情况,纷繁错杂地出现,这些都是因为之前的治疗而使病情恶化,后人千万不能拘泥于固定的治法来救治这些变逆之症。所以之前的症状虽然属于桂枝汤症,如果病情已经恶化,那么桂枝汤也不适合再用。要观察患者的脉象和症状,了解错误的治疗造成了何种变逆,然后根据具体症状进行治疗。这是想要把变逆的病情转为顺境,若不是从望、闻、问、切中探寻出前后的病因,就无法根据症状选用合适的治法,绝不是头痛医头那样简单地根据症状治疗。
吴人驹说:不能拘泥于病在三天就认为还是表病而用桂枝汤,应当依据现在已经变坏的病情进行救治。
原本太阳病没有解除,邪气转入少阳经,出现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进食,往来寒热的症状。如果还没有经过涌吐、攻下,脉象是沉弦的,可给予小柴胡汤。如果已经经过涌吐、攻下、发汗、温针,出现谵语,小柴胡汤证已经不存在,这就是坏病,应当了解错误的治疗造成了何种变逆,根据具体情况选用合适的治法。
【按语】脉象沉紧,应当是脉象沉弦,如果是沉紧,那是寒邪实结在胸中,是应当用涌吐之法的脉象。只有脉象沉弦,才与上文的意思相符,所以可以用小柴胡汤。
【注释】原本太阳病没有解除,却出现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进食,往来寒热等症状,脉象沉弦,这是邪气转入少阳经。如果没有经过涌吐、攻下,应当用小柴胡汤,以解除半表半里的邪气。如果已经经过涌吐、攻下、发汗、温针,那么表里都已虚弱,再加上出现谵语,小柴胡汤证已经不存在,这就是坏病,此时即使小柴胡汤也不适合再用,应当仔细审察错误的治疗造成了何种变逆,根据具体症状选用合适的治法。
【集注】成无己说:邪气转入少阳经,这是小柴胡汤证。如果已经经过涌吐、攻下、发汗、温针,不但触犯了少阳经的三项禁忌,又加上温针逼迫劫夺正气,损耗津液,胃中干燥,必然会出现谵语。小柴胡汤证不存在,是说没有胁下硬满,干呕,不能进食,往来寒热等症状了,这就是坏病。
沈明宗说:太阳病没有解除而传至少阳经,应当用小柴胡汤和解,这是固定的治法。反而用涌吐、攻下、发汗、温针,触犯了少阳经的禁忌,致使邪热陷入阳明经,所以出现谵语,这已经是坏证。要知道谵语是阳明经受病,就应当了解是触犯了阳明经的变逆而进行治疗。如果没有谵语,而出现其他经的坏证,就必须根据症状和脉象,另外采用灵活的治法。
太阳病中风症,用火劫的方法发汗,风邪被火热之邪所助,气血运行失常,失去了正常的规律。风火两种阳邪相互熏灼,患者身体发黄,阳热亢盛就会出现鼻出血,阴液亏虚就会小便困难。阴阳气血都虚竭,身体就会干枯,只是头部出汗,到颈部为止,腹部胀满,微微气喘,口干咽烂,有的还不大便,时间久了就会出现谵语,严重的会出现呃逆,手足躁扰不安,捻衣摸床。如果小便通利,患者还有救治的可能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