少阴病,想要呕吐却又吐不出来,心中烦躁,只想睡觉。到了五六天的时候,出现自行下利且口渴的症状,这属于少阴病。因为正气虚弱,所以需要饮水自救。如果小便颜色清白,那么少阴病的症状就全部具备了。小便颜色清白,是因为下焦虚寒,不能约束水液,所以导致小便色白。
【注释】少阴病出现想呕吐却吐不出、心中烦躁、只想睡觉,五六天后又自行下利且口渴,这是少阴经传变之邪导致的寒热兼具的症状。如果是少阴经热邪导致的燥热口渴,小便颜色必定发红,这是少阴经燥热不能生成津液,下焦有热的表现。现在是少阴虚寒,通过饮水自救的口渴,所以小便颜色清白,这表明少阴虚寒,不能化生津液,下焦有寒。由此可知,少阴病症状都具备且口渴的情况,存在寒证与热证两种不同的类型。
【集注】成无己说:想呕吐却吐不出、心烦,是表邪传入里。如果伴有腹满疼痛,就属于太阴病,这里只是只想睡觉,所以知道属于少阴病。五六天是邪气传至少阴经的时间,如果自行下利但不口渴,寒邪在中焦,属于太阴病;现在自行下利且口渴,是寒邪在下焦,属于少阴病。肾气虚,水液燥热,所以口渴想要饮水自救。下焦虚寒,所以小便颜色清白。下利且口渴,小便颜色清白,可知不是里热。
方有执说:这是反复说明,提醒人们不要认为烦躁口渴都属于热证,以免造成误诊。
程应旄说:烦躁的症状不都属于少阴病,所以指出“但欲寐”来辨别;口渴的症状也不都属于少阴病,所以指出“小便白”来辨别。归结为下焦虚寒,教导人们上焦的病症要从下焦论治。因为上焦虚弱且没有阴液来滋养,根本原因是下焦虚弱且没有阳气来温煦。两个“虚”字都是由“寒”字引发的。又说:吐利且口渴,与猪苓汤证相同,区别在于“但欲寐”。而且猪苓汤证,小便必定不利且颜色发红;口渴饮水与白头翁汤证相同,但白头翁汤证说“因为有热”,小便颜色也必定不白。
林澜说:想呕吐却吐不出、心烦,是阳虚被格拒而浮越于上。只想睡觉、自行下利、小便色白,表明里寒已经很深重。这里的口渴,与口燥舌干的口渴不同。如果同时伴有腹满、大便闭结、谵语等症状,自然应当当作阳邪传里来治疗。既然已经出现里虚、自行下利、小便色白,那么虚寒的情况就非常明显了。特别指出“下焦”,足以看出阴寒在下焦强盛,阳气必然被格拒于上,怎么能因为烦躁口渴就错误地攻下热邪呢!
汪琥说:从整体文意来看,很像热证,唯有小便颜色清白,可知是真寒证。这里的“但欲寐”与热邪导致的嗜睡不同,这种嗜睡神志必定不昏沉,呼吸必定急促且微弱。说“属少阴”,是为了区别不是阳邪导致的口渴,而是体内没有津液,通过饮水自救的口渴。试着给患者喝冷水,必定不会喝很多。仔细观察其小便,如果颜色清白,那么少阴虚寒的症状就全部具备了,可知不是热邪。
沈明宗说:这是少阴虚寒看似热证的辨别方法。世人只知道四肢厥逆是虚寒证,怎知小便颜色清白才是确切的验证呢?
吴人驹说:阳明病想呕吐就不能入睡,在少阴病则是只想睡觉,以此作为虚实的区别。
少阴病,食物刚吃入口就呕吐,心中感觉不适,想要呕吐却又吐不出来。刚开始得病时,手足寒冷,脉象弦迟,这是胸中存在实邪,不可使用攻下之法,应当采用吐法。如果膈上有寒饮,只是干呕,就不可用吐法,应当温里,适宜用四逆汤。
【按语】“温温”,应当是“嗢嗢”。“嗢嗢”,是呕吐饮邪的状态。
【注释】这一条承接上条“欲吐不吐”,详细辨别脉象和症状,以明确其治法。食物入口就呕吐,并且心中不适,想吐又吐不出,恶心不止,这不是少阴寒虚所致的呕吐,而是胸中寒实引起的呕吐。所以刚开始得病时脉象弦迟。弦脉主饮邪,迟脉主寒邪。而手足寒冷,是因为胸中阳气被寒饮阻滞,不能通达于四肢。寒实之邪在胸,应当顺势使之上越而吐出,所以不可攻下。如果膈上有寒饮,只是干呕有声但没有东西吐出,这是少阴寒虚导致的寒饮,并非胸中寒实之饮,所以不可用吐法,只能迅速温里,适宜用四逆汤,或者用理中汤加丁香、吴茱萸也可以。
【集注】程知说:这里说的是少阴病因寒饮而呕吐,是肾中寒邪上逆,应当温里而不应当用吐法。想呕吐却吐不出,是阴邪上逆的症状。如果刚开始得病时,邪气还没有深入,手足只是寒冷而不厥冷,脉象只是弦迟而不沉细,那么就是邪气实于胸中,寒邪还在表,属于阳分,应当用吐法而不应当攻下。吐是有东西吐出,呕则没有东西吐出,这两者必须分辨清楚。如果膈上有寒饮,只见干呕而不能吐出东西,那么就是阴寒上逆,应当温里而不应当用吐法。说“急温”,是表明如果不温里,就会出现厥逆、无脉等各种变证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