黄连(一两)、半夏(半斤,洗净)、栝楼实(一枚,选用大的)
以上三味药,加入六升水,先煮栝楼,煮至剩下三升,滤去药渣,放入其他药物,继续煮至剩下二升,滤去药渣,分三次温服。
【方解】黄连能清除热邪,半夏可疏导水饮,栝楼能润燥并使药力下行。这三味药合用,能够涤除胸膈间的痰热,解开胸膈间的气结。虽然药力不如大陷胸汤峻猛,但也能像突破重围一样发挥作用,所以名为小陷胸汤。分三次服用,这是采用缓和的方法来治疗上焦病症。
伤寒病六七天,出现结胸,呈现热实之象,脉象沉而紧,胃脘部疼痛,按压时坚硬如石,这种情况应当用大陷胸汤主治。
【注释】伤寒表证未解,误用攻下之法而形成痞证,这是常见的情况。但伤寒有时也会因误下而形成结胸,这属于变证。如今伤寒六七天,结胸并非因误下而形成,却出现了这种热实的症状。脉象沉紧,这是里实之脉。胃脘部疼痛,按压时坚硬如石,这是里实之证。此为脉象与病症皆为实证,所以用大陷胸汤主治。
【集注】喻昌说:“热实”二字,将结胸的状态描述得十分清楚,表明邪热在胸中填塞充实而不消散。浮紧脉象主伤寒无汗,沉紧脉象主伤寒结胸,这与中风阳邪导致的结胸截然不同,所以此处不提浮脉。又说:阳邪误下形成结胸,阴邪误下形成痞证。然而,中风偶尔也会出现痞症,伤寒偶尔也会出现结胸症,这一点也不可不知。
程应旄说:虽说结胸是阳邪内陷所致,但“阴阳”二字是从虚实寒热方面来区别的,并非从中风、伤寒来区分。表热盛实传入胃腑,就成为阳明证;表热盛实不传入胃腑,而陷入胸膈,就成为结胸证。所以不一定非要误下才会形成结胸。不因误下而形成结胸的,必定是其人胸中有燥邪,由于没有出汗,表邪与之相合,于是形成里实之证。从这一条所说的“伤寒六、七日”,以及“脉沉而紧”,就可以明白这一点。
汪琥说:有人问,脉象沉紧,怎么知道不是寒实结胸呢?回答是:胸中是阳气汇聚的地方。邪热在胸间结聚,直至胃脘部,坚硬如石且疼痛,那么脉象不但沉紧,甚至会出现伏而不见的情况,怎么能因为脉象沉紧就认为不是热证呢?大致辨别结胸的方法,以症状最为准确。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