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阳主管体表,是身体的外部屏障,统摄六经并且统领营卫之气。凡是外部各种疾病侵袭人体,必定先从体表开始。如果体表之气强盛,那么卫气坚固、营气坚守,邪气又怎么能够侵入呢?经典中说:即使有急重的毒邪,也不能造成伤害,就是这个道理。如果体表之气虚弱,那么营卫之气就不能抵御外邪,所以邪气得以乘虚而入。经典中说:虚邪不能单独伤人,必定是因为身体虚弱之后才会入侵。卫气属阳,营气属阴。风邪属阳邪,寒邪属阴邪。邪气伤害人体,各自依照其类别。所以中风邪则是卫气受邪,伤寒邪则是营气受邪。卫分受邪,就会有汗,这是虚邪,是桂枝汤证。营分受邪,就会无汗,这是实邪,是麻黄汤证。营卫都受邪,都无汗,都是实邪,是大青龙汤证。大纲中的这三种治法,如果使用得当,邪气立刻就能解除,如果违背了这些治法,就会产生各种变证。因为风邪是各种疾病的先导,所以把风邪侵袭卫分列为上篇,寒邪伤害营分与风寒两伤,列为中篇、下篇。其具体条目都在本篇的下面有详细说明,使读者打开书卷就能清楚明白,有所遵循。
太阳之为病,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。
【注释】太阳指的是膀胱经。太阳之为病,说的是太阳膀胱经所产生的病症。太阳主管体表,体表统摄营卫,风邪侵袭卫分,寒邪伤害营分,都是表病。脉浮,是表病的脉象。头项强痛、恶寒,是表病的症状。太阳经脉,向上经过额头交会于巅顶,进入络脑,再出来分别向下到达项部,连接风府穴,所以邪气侵犯太阳经脉,必然会导致头项强痛。恶寒,是因为被风寒所伤,所以厌恶寒冷。首先揭示这条,作为太阳病的提纲。凡是上、中、下三篇中提到太阳病的,都是指这个脉象和症状而言。
【按语】营卫二者,都是由胃中后天的谷气所生成。其中气的清者成为营气,浊者成为卫气。卫气就是气中强悍的部分,营气就是血中精粹的部分。从它们所在的位置和实体来说,称为气血;从它们运行和作用来说,称为营卫。营气在脉中运行,所以属于阴;卫气在脉外运行,所以属于阳。然而营卫之气能够运行,都是依据肾中先天的一气,所以又都以气来说,称为营气、卫气。
【集注】滑寿说:脉在肌肉上面运行,主管体表。
方有执说:表就是皮肤,营卫之气附着在上面。所以脉象在寸关尺都表现为浮,就知道病在太阳表。项,指的是颈后。恶寒,包括风邪而言。风寒刚刚侵袭而郁积在体表,不能再次承受风寒的外部侵袭,所以畏惧厌恶。
程应旄说:太阳经的见证,没有比头痛、恶寒更确切的了,所以首先揭示出来。
吴人驹说:头是三阳经的共同部位,项是太阳经的专属部位,有所阻碍,不能像平常那样柔和,就是强痛。
太阳病,出现发热、汗出、恶风,脉象迟缓的,称为中风。
【注释】这里所说的太阳病,就是第一条所说的脉浮,头项强痛而恶寒的病症。卫气是表阳,风属阳邪,风邪侵袭人体,卫气就会受到侵犯,因为它们同属一类。风邪侵袭卫分就发热,是因为风与卫气都属阳,其本性就热,所以发热变化很快,不像伤寒要等到邪气闭郁才开始发热。卫气患病不能固护体表,又被阳邪熏蒸,所以腠理疏松而汗出。汗出导致表虚,被风邪侵犯,所以恶风。风性柔软,所以脉象迟缓。这是承接上条,说太阳病又兼见这些脉象和症状的,称为中风,以此作为中风病的提纲。以后凡是称中风的,都是指这些脉象和症状而言。
【集注】方有执说:脉缓就是下文所说的阳浮而阴弱,意思是既有第一条所列举的太阳病症状,加上发热、汗出、恶风且脉象迟缓,那么这种病就是触犯风邪所致,所以称为中风。
汪琥说:这里的中风,不是李东垣所说的中腑、中脏、中血脉的中风。“中”字与“伤”字同义。仲景在论述中,不直接说伤风,是担心后世学医的人不仔细分辨,把咳嗽、鼻塞、声重的伤风混同立论,所以用“中”字加以区别。脉缓应当当作浮缓来看,浮是太阳病的脉象,缓是中风的脉象。中篇的紧脉,也应当仿照这种理解。
太阳中风,表现为阳浮而阴弱,阳浮者热自发,阴弱者汗自出,微微恶寒,阵阵恶风,轻度发热,鼻鸣,干呕的,用桂枝汤主治。
【注释】这里所说的太阳中风,就是把前面两条合起来说,又详细列举症状以给出治法。以后凡是称太阳中风的,都是指这些脉象和症状。这里的阴阳是指营卫而言,不是指寸尺脉的浮沉。阳浮,就像越人说的:三菽之浮,是肺的浮象。肺主皮毛,按脉取到这样的脉象,就是卫分的浮象。六菽之浮,是心的浮象。心主血脉,按脉取到这样的脉象,就是营分的浮象。营分的浮象与卫分的浮象相比,无力而弱,所以说阳浮而阴弱。卫气被风邪侵犯,卫邪强盛就会发热,所以说阳浮者热自发。营气受到邪气熏蒸,营气不固就会汗出,所以说阴弱者汗自出。营卫不和,肌表就会疏松弛缓,所以会有微微恶寒、阵阵恶风、轻度发热的症状。但这种发热在皮肤表面,不像伤寒的壮热无汗,伤寒恶寒即便靠近烈火也不减轻,恶风即便身处密室仍然畏惧。皮毛与肺在内里相合,皮毛不固,风邪侵犯肺,肺气就会壅滞而鼻鸣。胸中是阳气的根本。卫阳被风邪干扰,不能敷布,气就会上逆而干呕。所以适宜用桂枝汤,解肌固表,调和营卫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【医宗金鉴】清代医术指南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