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 “思辩明心计划” 让同学们在信息洪流中“晴雨信箱” 里,新的困惑如汹涌潮水般涌来。“写作文用 AI 一键生成,自己动笔却大脑空白”“数学题全靠拍照搜题,考试时面对变形题手足无措”“和 AI 聊天越来越多,跟真人交流反而词不达意”…… 皱巴巴的信纸上,字里行间满是少年们在人工智能快速发展的浪潮中,过度依赖科技导致自主能力弱化的焦虑与迷茫,这些困扰如同迷雾,模糊了他们前行的方向。
寒冬的清晨,凛冽的北风呼啸而过,生物园的树木在风中摇曳。林小羽、陈雨欣、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,石桌上堆满的信件被寒风掀起又落下。“高二的昊宇在信里说,他参加编程比赛,全程依赖 AI 辅助,结果在现场实操环节,连基础代码都写不出来。” 林小羽声音低沉,“人工智能本应是助力成长的工具,现在却好像成了束缚大家能力发展的枷锁。”
陈雨欣摘下眼镜擦拭,镜片后的眼神满是忧虑:“我邻居家的孩子,每天用翻译软件写英语作文,现在连简单的语法都搞不清楚了。” 李诗涵咬着嘴唇,眉头紧锁:“我们得让大家明白,科技是翅膀,但不能代替自己飞翔。” 王浩烦躁地抓了抓头发:“那就启动‘智潮立桅计划’,帮大家在这股科技浪潮里站稳脚跟,找到属于自己的航向!”
经过十一周的深入调研与反复研讨,“智潮立桅计划” 正式启动。林小羽决定邀请人工智能专家、教育学者开展 “驾驭智能,掌控自我” 主题讲座,并设立 “自主能力训练营”;陈雨欣负责策划 “科技与我” 主题展览,用沉浸式体验展现科技依赖的利弊;李诗涵着手组织 “无 AI 挑战周” 活动,鼓励同学们脱离科技辅助独立完成任务;王浩则发起 “人机协作创意赛”,引导大家探索科技与自主能力结合的新可能。
计划推行初期,林小羽遭遇了认知上的阻力。许多同学觉得 “使用 AI 能提高效率,依赖一下没关系”,对 “自主能力训练营” 兴致缺缺。她没有气馁,联合信息技术老师制作了一部名为《被偷走的能力》的纪录片。纪录片跟踪拍摄了几位过度依赖 AI 的同学,展示他们在脱离科技辅助后,学习、生活中处处碰壁的场景:有的同学面对突发问题,因无法使用智能助手而慌乱无措;有的学生在考试中,因习惯了搜题,面对陌生题目大脑一片空白。当这部纪录片在校园礼堂播放时,不少同学神色凝重,开始反思自己对科技的依赖。
陈雨欣在策划 “科技与我” 主题展览时,面临着创意与技术的双重挑战。她将展厅打造成未来感十足的 “科技迷宫”,入口处是绚丽的 “智能便利世界”,展示 AI 在学习、生活中的高效应用:智能辅导软件精准解题、语音助手轻松规划日程;但随着深入迷宫,场景逐渐变得压抑,“能力退化深渊” 区域用扭曲的投影呈现过度依赖科技导致的后果 —— 失去思考能力的 “机械人”、提笔忘字的 “书写困难者”。在迷宫的核心,设置了 “平衡之境”,通过互动装置,让参观者亲手操作科技工具与自主能力 “天平”,直观感受两者的关系。
李诗涵组织的 “无 AI 挑战周” 活动困难重重。第一天,就有同学因无法使用翻译软件完成英语作业而崩溃;在脱离导航软件外出实践时,不少人迷失方向。她意识到,突然完全脱离 AI 会让同学们难以适应,于是调整方案。将挑战任务分层推进,初期允许使用基础工具,如纸质词典、地图;中期逐步减少辅助,鼓励大家运用知识和经验解决问题;后期设置高难度任务,如完全靠手工绘制海报、不借助任何智能设备策划活动。同时,她建立了互助小组,让同学们在挑战中互相支持。
王浩的 “人机协作创意赛” 在初期响应寥寥。大家觉得 “科技和自主创作很难结合”。王浩没有放弃,他邀请艺术系与计算机系的学长学姐组成示范团队,展示了用 AI 生成绘画灵感再手工创作、借助编程工具辅助设计独特建筑模型等创意作品。这些精彩的展示激发了同学们的兴趣,越来越多人报名参赛。他还为参赛者提供了培训课程,讲解如何利用 AI 的优势,同时发挥自身创造力。
“驾驭智能,掌控自我” 主题讲座上,礼堂座无虚席。人工智能专家用生动的案例讲解:“AI 是强大的工具,但它没有情感、缺乏创造力,这些正是人类不可替代的优势。” 教育学者则从学习本质出发:“过度依赖科技,就像永远依赖拐杖走路,终将失去奔跑的能力。” 一位专家的话引发全场深思:“在智能时代,我们要做科技的主人,而不是奴隶。”
“科技与我” 主题展览开放后,成为校园热议的焦点。走进 “智能便利世界” 时,同学们惊叹于科技的便捷;但踏入 “能力退化深渊”,看着那些触目惊心的场景,不少人陷入沉默。在 “平衡之境”,大家认真调试 “天平”,若有所思地写下感悟:“原来科技是双刃剑,用好了是助力,依赖过度就是阻力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青春向阳生长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青春向阳生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