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 “古韵新声计划” 让传统文化在校园中形象里,新的困惑悄然堆积。“外国的动漫、电影又酷又有趣,感觉我们自己的文化故事不够吸引人”“同学都在追韩流、欧美明星,传统戏曲和民乐显得土里土气”“学了这么多西方节日,反而对端午节、中秋节的习俗越来越模糊了”…… 歪歪扭扭的字迹间,满是少年们在多元文化浪潮中,对本土文化认同感动摇的迷茫与不安,这些困惑如同乌云,遮蔽了他们对文化根源的认知。
初冬的清晨,寒风裹挟着细雨,生物园的树木在风中瑟瑟发抖。林小羽、陈雨欣、李诗涵和王浩围坐在凉亭里,石桌上散落的信件被雨水洇湿了边角。“高一的晓妍在信里说,她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后,觉得国外的文化更开放、更时尚,对自己从小接触的本土文化突然没了兴趣。” 林小羽声音低沉,“在文化的碰撞中,我们不能让大家丢了自己的根。”
陈雨欣摘下眼镜擦拭,镜片后的眼神满是忧虑:“我邻居家的孩子张口闭口都是外国游戏、外国偶像,连春节都觉得不如圣诞节热闹。” 李诗涵咬着嘴唇,眉头紧锁:“我们得让大家看到本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独特魅力,重新建立文化自信。” 王浩一拳砸在石桌上,震得落叶纷飞:“说干就干!我们要为大家铸起文化自信的灵魂!”
经过九周的调研与筹备,“文脉铸魂计划” 正式启动。林小羽决定邀请文化人类学家、本土艺术家开展 “寻根溯源” 主题讲座,并设立 “文化研习角”;陈雨欣负责策划 “本土文化探秘” 研学活动,带领同学们实地感受文化魅力;李诗涵着手组织 “文化故事创编大赛”,鼓励同学们用创意讲述本土故事;王浩则发起 “校园文化节”,通过沉浸式体验展现本土文化的多元面貌。
计划推行初期,林小羽遭遇了观念上的阻力。许多同学认为 “本土文化就是老古董,不如外来文化新潮”,对 “文化研习角” 兴致缺缺。她没有气馁,联合历史老师制作了一部名为《血脉里的文明》的纪录片。纪录片从家乡的古建筑群落讲起,展现工匠们世代传承的营造技艺;深入古老村落,记录独特的方言民谣和节庆习俗;走进传统手工作坊,拍摄匠人用百年老灶制作特色美食的过程。当纪录片在校园播放时,镜头里斑驳的城墙、精美的刺绣、热闹的庙会,让不少同学第一次意识到本土文化的鲜活与珍贵。
陈雨欣在策划 “本土文化探秘” 研学活动时,面临着路线规划和安全保障的难题。她带领团队走访了当地的博物馆、非遗工坊、古村落,筛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地点作为研学点。在安全方面,她提前与交通、医疗部门沟通,为每位同学购买保险,还制定了详细的应急预案。为了增强研学的趣味性和参与感,她设计了 “文化探秘任务卡”,让同学们在实地考察中完成寻找传统建筑构件、学习方言谚语、体验非遗技艺等任务。
李诗涵组织的 “文化故事创编大赛” 困难重重。第一次动员会上,同学们纷纷表示 “本土文化故事太老套,不知道怎么创新”。她意识到,需要为大家提供创作灵感和方向。于是邀请作家开展 “从传统到创新” 的写作培训课,讲解如何将神话传说、民间故事与现代元素结合;还整理了大量优秀范例,如将敦煌壁画故事改编成动漫剧本、把地方戏曲元素融入小说创作。此外,她设立了 “创作互助小组”,让同学们互相分享思路、打磨作品。
王浩的 “校园文化节” 在筹备阶段面临场地布置和活动组织的挑战。他想要打造一个涵盖民俗、艺术、美食等多元元素的文化盛宴,却苦于缺乏经验。他向学校的老教师请教传统节庆的布置方法,参考地方志上的记载还原古早市集的场景;邀请民间艺人、社团成员参与表演,编排了舞龙舞狮、戏曲联唱、民乐合奏等节目。为了吸引更多同学参与,他设计了 “文化护照”,同学们每体验一个文化项目,就能在护照上盖章,集满一定数量的印章可兑换特色文创礼品。
“寻根溯源” 主题讲座上,礼堂座无虚席。文化人类学家用生动的案例讲述本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:“我们脚下的每一块土地,都埋藏着千年的文明密码。” 本土艺术家则现场展示用传统技法创作的现代艺术作品,将水墨丹青与数字绘画结合,用剪纸艺术呈现科幻故事。一位艺术家的话引发全场共鸣:“文化自信,源于对自身文化的深刻理解,更在于用创新让传统焕发新生。”
“本土文化探秘” 研学活动中,同学们走进古老的青砖黛瓦间,触摸斑驳的城墙,聆听守塔老人讲述的传说;在非遗工坊里,跟着匠人学习制作油纸伞、雕刻木雕;在古村落,参与传统节庆仪式,品尝地道的农家美食。“原来我们身边就藏着这么多宝藏!” 一位同学在研学日记中写道,“那些老房子、老手艺,都在诉说着我们的故事。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青春向阳生长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青春向阳生长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