玻璃厂的清晨依旧从机器的嗡鸣声开始,只是空气中少了刺鼻的味道,多了几分清爽。刘好仃站在厂区门口,手里端着保温杯,望着远处那片已经稳定运行的环保设备,嘴角不自觉地扬起。
“刘哥,昨晚的数据又达标了。”小王跑过来,脸上带着掩饰不住的兴奋,“而且比前两天还稳。”
“嗯,干得不错。”刘好仃点点头,“不过咱们不能光看数据,还得看人。”
“你是说……员工?”小王一愣。
“对。”刘好仃把杯子放在窗台上,转身进了办公室,“环保不是靠几个技术员就能做好的,得让每个人心里都装着环保这根弦。”
这话听起来像是鸡汤,但没人敢笑——因为这是实话。自从新设备安装以来,虽然硬件上去了,可偶尔还是能发现一些不该出现的小问题,比如某个阀门没关紧、某个滤芯更换记录漏填……这些看似无关痛痒的小事,积少成多,就是隐患。
于是,刘好仃决定要搞点“软实力”建设。
他召集管理层开会,把之前整理好的行业报告摊在桌上:“你们看看,这家玻璃厂,员工自发改进了废气排放流程,结果不仅达标,还拿了政府奖励。再看看我们,设备先进了,但人的意识没跟上,早晚出问题。”
会议室里一片沉默,有人皱眉,有人低头翻资料。
“我知道有些人觉得培训是浪费时间。”刘好仃喝了口茶,继续说道,“但我要说的是,现在环保部门查得严,万一哪个员工操作不当,咱整个厂都得跟着受影响。这不是钱的问题,是脸面的问题。”
一番话说得不少人点头。最后,大家达成了共识:培训必须搞,制度也得立。
接下来几天,刘好仃像个陀螺一样转个不停。联系讲师、组织编写教材、协调场地……每件事都不轻松,但他却乐此不疲。
“刘哥,你是不是偷偷打了鸡血?”小李一边帮忙搬书一边打趣。
“我这叫被逼出来的激情。”刘好仃笑着回了一句,“等培训结束,我估计得躺三天。”
环保培训请来的是一位女专家,姓林,说话干脆利落,讲课风格风趣幽默,一上来就抓住了大家的注意力。
“我知道很多人觉得环保离自己很远,其实不然。”她指着投影仪上的图片,“你们每天接触的设备、管道、原料,哪一样不影响环境?”
台下一片安静,工人们听得认真。
“比如这个除尘系统,它不是冷冰冰的机器,而是你们工作的一部分。你把它维护好了,它才不会给你惹麻烦。”
课堂气氛渐渐活跃起来,有人提问,有人抢答,还有人当场记笔记记得飞快。
最逗的是老张,在课间休息时凑到刘好仃跟前小声问:“刘哥,照她这么说,我以后上班是不是得像照顾孩子一样照顾设备?”
“差不多吧。”刘好仃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,“你要是真能把设备当孩子,那我就放心了。”
培训结束后,林老师还特地留下来说:“你们这个团队氛围不错,只要持续下去,环保意识肯定能慢慢扎根。”
刘好仃送她出门时笑着说:“那就拜托您常来指导了。”
培训热乎劲儿还没过,环保规章制度的制定也在同步推进。刘好仃组织各部门负责人和一线员工开了座谈会,让大家畅所欲言。
“我觉得制度可以加点奖励措施。”一个年轻工人举手,“比如谁提的环保建议被采纳了,能不能发个小红包?”
“或者给优秀小组安排一次短途旅游?”另一个补充道。
“行啊。”刘好仃点点头,“这样大家更有积极性。”
经过几轮讨论和修改,制度终于出炉了。内容涵盖了日常操作规范、设备维护责任、违规处罚细则以及奖励机制。条款写得具体,执行性强,连张贴的位置都考虑到了。
“贴在食堂墙上怎么样?”小王提议,“吃饭的时候都能看到。”
“那最好再配上漫画图解。”刘好仃笑道,“让大家看得明白,记得牢。”
制度公布那天,厂区里挂起了几块崭新的宣传板,图文并茂,简洁明了。有工人吃完饭蹲在旁边看,还边看边念叨:“哦,原来我昨天那个操作属于违规啊……”
“你才知道?”旁边的同事哈哈大笑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刘好仃发现,车间里的变化正在悄然发生。
以前有人随手扔垃圾,现在会主动分类;以前有人觉得环保是别人的事,现在开始主动提建议;就连平时不太爱说话的老张,也开始督促新人注意操作细节。
“刘哥,你看这个。”小李递来一张纸,上面密密麻麻写着十几条建议,“都是员工写的,有些还挺有想法。”
刘好仃翻看着,越看越高兴:“回头咱们选几条可行的试试。”
“要不要先做个试点?”小李问。
“当然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环保这事,就得一步步来,不能急。”
傍晚下班前,刘好仃站在厂区门口,看着夕阳下的玻璃厂,厂房整齐,绿树成荫,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香。
他知道,环保不是一场战役,而是一场持久战。设备可以更新,技术可以提升,但真正关键的,是每一个人心中的那份责任感。
“刘哥,今晚庆功宴去不去?”小王探头问。
“去。”刘好仃笑了笑,“不过明天早上六点,我还得来巡检。”
“明白!”小王竖了个大拇指,“您真是劳模中的战斗机。”
刘好仃摇摇头,笑着往门外走。身后,厂区灯光渐次亮起,像是夜空洒落的星辰,温柔而坚定。
他深吸一口气,脚步轻快了许多。
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深圳玻璃厂打工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