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好仃站在质检台前,望着那块差点流出去的微裂玻璃,心里像压了块石头。他不是没经历过质量波动,可这次不一样——这是扩产后的第一道坎儿。
“不能只靠盯。”他在心里对自己说,“得把反馈听进去。”
那天晚上,他坐在办公室里,盯着墙上的流程图发呆。图纸上密密麻麻标注着每个环节,但唯独没有“客户”两个字。他忽然意识到,自己忙了一阵子,竟忘了最该听意见的人。
第二天一早,他走进车间时,工人们已经各就各位,机器声此起彼伏。他径直走向小李:“今天开始,你负责收集客户反馈。”
小李一愣:“我?”
“对,你。”刘好仃点头,“你做过销售,会说话,也懂点英文。从今天起,每天下班后留一个小时,专门处理客户来电和邮件。”
小李嘴张了张,想说什么,又咽了回去。他知道刘好仃认真的时候,多说也没用。
到了晚上,小李坐在办公室,面前摆着一张空白表格,旁边是手机、电脑和耳机。他拨通第一个客户的电话,对方却正在开会,挂了;再打第二个,又是语音留言。等到快九点,才终于接到一个来自欧洲的邮件回复。
“产品整体不错,但边缘处理略显粗糙,有几次搬运时手指被刮伤。”
小李一边看一边记,顺手在便签纸上写了个“边缘刮手”。
这张纸条,后来贴在了他的办公桌上,风吹不走,时间也不会让它褪色。
几天后,刘好仃安排了一场特殊的会议。不是生产会,也不是质量会,而是客户沟通会。
三通国际长途电话同时接通,分别来自德国、日本和意大利的三家长期合作客户。语言是个问题,时差也是个问题,但刘好仃早就做了准备:提前预约时间,避开午饭时段,还让小李下载了最新的翻译软件。
“感谢您一直以来的支持。”刘好仃对着麦克风认真地说,然后看着屏幕上的实时翻译,确认对方听懂了。
德国那边提了一个建议:“我们希望玻璃能增加防滑设计。”
小李飞快地记录下来,但因为口音问题,他误听成了“防碎设计”,随手写下:“客户建议增加防碎功能”。
这一个字之差,在后续章节中悄然发酵,成为推动工艺改进的关键线索之一。
会议结束时,已经是晚上十点多。刘好仃走出会议室,看见小李还在整理记录。
“辛苦了。”他说。
小李抬头笑了笑:“其实挺有意思的,以前只知道卖产品,现在才知道他们怎么用这些玻璃。”
刘好仃点点头:“咱们造的是东西,人家用的是生活。”
这句话,小李记了很久。
为了让更多人参与进来,刘好仃决定在厂里设一面“客户意见墙”。他找来一块白板,挂在食堂门口,旁边放了几支马克笔和便利贴。
“谁要是听到客户说了什么,不管是好话还是批评,都给我贴上去。”他在早会上宣布,“每个月评一次‘反馈贡献奖’,奖金不多,但面子要给足。”
工人们起初有些抵触,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活儿。有人嘀咕:“咱就是干活的,又不是客服。”
刘好仃没生气,只是淡淡地说:“你们干的每一锤、每一道工序,最后都会变成别人眼里的‘中国制造’。你说,它好不好,跟咱们没关系?”
没人再说话了。
第一天,意见墙上空空如也。
第二天,还是空的。
第三天,突然出现了一张手写的纸条,贴在最中间的位置:
“请提升玻璃透光率。”
没有署名,只有这一句话。
小李看到后,立刻拍照发给了刘好仃。
刘好仃回了个“收到”,然后把它打印出来,夹进了自己的笔记本。
他知道,这不只是一个建议,更是一种信任。
日子一天天过去,意见墙渐渐热闹起来。
有人贴上了客户表扬的话:“这批货比上次平整多了。”
也有人贴上了吐槽:“包装箱太薄,运输过程中边角有点磕碰。”
还有人贴了一段录音转文字:“你们能不能把尺寸误差控制在0.5毫米以内?”
每一条都被刘好仃亲自看过,标出重点,归档保存。
他没有急着做分析,也没有马上改工艺,只是静静地听着,记着,思考着。
有一天,小李问他:“这些反馈,咱们什么时候开始改?”
刘好仃看了他一眼,笑着说:“等听得差不多了,就知道该怎么动了。”
小李似懂非懂地点点头。
傍晚,夕阳透过窗户照进车间,映在意见墙上,那些五颜六色的便利贴像是一个个跳动的小太阳。
刘好仃站在那里,手里拿着一杯刚泡好的茶,热气腾腾。
他没有急着喝,只是看着那面墙,心里想着一句话:
“听见声音,才懂得方向。”
外面的风轻轻吹过,带着机油味和汗水的气息,混着远处海风的味道,扑面而来。
他深吸了一口气,低声说了句:“慢慢来吧。”
喜欢深圳玻璃厂打工记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深圳玻璃厂打工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