陆仲亨叛国之事东窗事发后,被关押在阴暗潮湿的牢狱之中。
这日,胡惟庸坐立不安,深知陆仲亨若将他们之间的隐秘之事和盘托出,自己必将陷入万劫不复之地。
思索再三,他悄悄派了最心腹的手下,带着重金,趁着夜色潜入牢狱。
心腹来到陆仲亨的牢房前,四周看守早已被打点好。
他轻声唤道:“陆将军,胡大人派我来的。”
陆仲亨从角落缓缓起身,拖着沉重的镣铐,走到牢门前,眼神中满是疲惫与绝望。
心腹低声说道:“陆将军,胡大人说了,只要您能守住秘密,不把和他相关的事儿说出去,您的家人,胡大人一定会好好善待,保他们荣华富贵。”
陆仲心中一阵冷笑。
他心灰意冷,曾经以为胡惟庸是可靠的靠山,如今自己深陷绝境,胡惟庸却只想撇清关系。
但他脸上并未表露,只是微微点头,接过包裹,说道:“回去告诉胡大人,我陆仲亨懂事儿,不会乱说的。”
心腹得了这话,满意地离开。
然而,陆仲亨心中已有了打算。
他深知自己死罪难逃,与其为胡惟庸背锅,不如鱼死网破。
没过多久,朱元璋亲自提审陆仲亨。
陆仲亨见了朱元璋,“扑通”一声跪地,涕泪横流道:“陛下,臣罪该万死,但还有隐情要奏。这一切,都是胡惟庸指使的啊!”
朱元璋眉头一皱,冷冷道:“你且说来。”
陆仲亨咬咬牙,继续说道:“胡惟庸让臣在大同任职时,收拢军队人心,说将来若有变故,这些军队可为他所用,以图大业。
臣一时糊涂,听信了他的话。
而且,暗中给北元输送物资,也是他的主意,说这样可削弱朝廷力量,为他造反做准备。”
朱元璋听闻,拍案而起:“胡惟庸竟敢如此大胆!”
陆仲亨继续添油加醋地编造着细节,将一切罪责都往胡惟庸身上推。
他心里清楚,只有把水搅浑,拉胡惟庸下水,自己或许还有一线生机,哪怕不能免死,也能让胡惟庸陪葬。
朱元璋当即下令,着人彻查胡惟庸与陆仲亨所言之事的关联。
而胡惟庸那边,还以为陆仲亨已被安抚好,丝毫不知陆仲亨已在牢中反咬他一口。
自陆仲亨于狱中反噬胡惟庸,朱元璋对此事之态,尽显重视,怒意亦彰。
此讯如狂飙席卷朝堂,朝中诸方势力,皆敏察风向之变,知胡惟庸及其党羽之势渐倾。
昔日诸多官员,惮于胡氏权势,虽愤而不敢言。
今见良机,焉能错失,遂欲趁机落井下石。
首起者,乃御史中丞陈宁。
其素恶胡惟庸专权跋扈,早于暗中搜罗罪证。
此时,持厚叠之证,呈弹劾奏章。
于朝堂之上,言辞激切:“陛下,胡惟庸与其党羽于江南,假修水利之名,肆行强占民田之举,巧立名目,搜刮民脂。致使百姓流离失所,苦不堪言。此等恶行,若不重惩,何以服天下民心!”
继而,礼部侍郎郑赐亦挺身而出。
出胡惟庸党羽于京畿及周遭贪污受贿之证,痛心而言:“陛下,此辈公然于朝廷选才之际,收受贿赂,卖官鬻爵,乱朝廷纲纪。其心中无社稷,唯图私利。长此以往,我朝根基必摇!”
二人既起,朝堂弹劾、检举胡惟庸及其党羽之声,此起彼伏。
刑部尚书奏胡党于刑案中营私舞弊之状,兵部侍郎揭其于军中物资调配时中饱私囊之行。
甚至平日与胡氏无甚嫌隙者,亦为表立场,纷纷附议弹劾。
一时之间,弹劾奏章如雪纷至,堆于朱元璋案前。
奏章所陈,尽是贪污受贿、强占民田之罪,更兼草菅人命、陷害忠良等令人发指之行。
且每份奏章,皆详实有据,令胡氏及其党羽之罪无所隐匿。
朱元璋见奏章堆积如山,面色愈沉。
朱元璋决意彻查,遂命太子朱标主理此案。
朱标当即着手多方查证。
朱标先遣亲信吏员,奔赴各地,搜集胡惟庸及其党羽的罪证。
于江南,查得胡惟庸指使党羽,借兴修水利之名,强占民田,致使无数农户流离失所,田园荒芜,百姓怨声载道。
在京城,又查明其党羽公然在科举、选官等要事上,收受贿赂,卖官鬻爵,朝堂纲纪被搅得混乱不堪。
不仅如此,朱标还发现胡惟庸与陆仲亨暗中勾结,妄图收拢军队人心,意图不轨。
朱标又亲自提审涉案之人,无论是被牵连的小吏,还是位居要职的官员,皆一一详加问询。
面对诸多铁证,众人无从抵赖,纷纷供出胡惟庸的种种恶行。
陆仲亨起初还妄图狡辩,但在如山的证据面前,也只能低头认罪,将与胡惟庸暗中谋划之事和盘托出。
吉安府知府更是吓得瘫倒在地,将胡惟庸指使他们在吉安府贪赃枉法,欺压百姓的罪行,一五一十地说了出来。
经过数月缜密查证,朱标已将胡惟庸的罪行坐实。
其欺君罔上、结党营私、贪污腐败、意图谋反等诸多罪状,件件属实,罪无可恕。
朱标整理好详尽的罪证,呈于朱元璋御前。
朱元璋览毕,龙颜大怒,拍案而起,怒喝道:“胡惟庸等贼子,竟如此胆大妄为,视大明之江山如儿戏,视百姓如刍狗,实乃罪该万死!”
当即下令,将胡惟庸、陆仲亨以及吉安府知府等人,施以剥皮实草之刑,以儆效尤。
行刑之日,刑场四周观者如堵。
百姓们听闻胡惟庸等人的恶行,无不义愤填膺,纷纷前来围观,欲亲眼见证这罪有应得之人受刑。
胡惟庸、陆仲亨等人被押至刑场,面如死灰,往日的嚣张气焰荡然无存。
刽子手手起刀落,胡惟庸等人的人皮被完整剥下,填充以稻草,高悬于城门之外。
百姓见状,无不拍手称快,直呼陛下圣明。
胡惟庸一案,诛此等贪官污吏,当真是畅快。
然新忧忽至,朱元璋亦无可回避,即官吏匮乏矣。
朱元璋既觉官吏匮乏,遂思良策。
经一番筹谋,目光落于辽东之地。
其召集群臣,言欲于辽东遴选才俊,以补官吏之缺。
众臣听闻,或颔首称善,或面露疑虑。
朱元璋诏令即刻传至辽东,言明遴选之规,盼辽东贤才踊跃应选,入朝为官,共襄大明盛业。
喜欢大明辽国公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大明辽国公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