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如果能让朝中各部及地方官员记录工作中的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,综合筛选后编成册子,以后每位新官员都配备一本,那么他们在任职期间遇到的各种问题就不会束手无策。
只需翻开做官册,就能找到解决方法,迅速处理事务。”
太上皇轻轻拍了拍楚稷的手,转头问道:“你思虑良多,想必也明白此事虽是好事,却极难推行吧?”
楚稷叹息一声:“何止是难!这就好比让一位成功的商人将自己的经商秘籍全部公开,官员亦然,各有手段,若全写进官册,那优势尽失。”
“吏部三年一考,本是升迁之道,可一旦官册下发,他们原本的优势也将荡然无存!连朝中那些深谙权谋的人也不例外!”
雍和帝和太上皇点头表示认可,两人满意楚稷为江山着想,也为他分析得如此透彻感到欣慰。
但此事正如楚稷所说,确实棘手。
然而此事对大乾的益处也是显而易见的。
这意味着新官上任即有丰富经验,更重要的是,朝堂上或许可以减少一些冗员。
太上皇满怀期待地问:“你可有什么解决之法?”
雍和帝见楚稷犹豫,便豪迈地说:“朕准你直言,但说无妨!”
楚稷试探性地开口:“皇爷爷,父皇,要不就在太庙设议?”
太上皇和雍和帝同时皱眉,楚稷急忙补充:“儿臣只是随口一提,实在想不出更好的办法,还请皇爷爷和父皇定夺!”
为何二人皱眉?
因为楚稷的意思是以太庙供奉之位作为筹码,让朝臣分化。
太庙是 ** 祭祀祖先之地,历朝历代都有功臣配享太庙,这是莫大的荣耀!
这种荣耀不仅属于一代人,更是世代相传的荣光!
本朝仅在开国时允许四位王爷和八位公爵、十二位功臣配享太庙,之后即便是在太宗时期或太上皇执政期间,也未曾再增补过。
如今正值天灾连连,非太平盛世之时。
若突然开启太庙祭祀,确实有些不合时宜。
这是皇家颜面,更是历代祖先的尊严所在。
雍和帝沉思片刻后说道:"眼下还不行,再耐心等待一下。" 等待什么呢?自然是等待从外地带回的种子能够在全国范围内推广,等到百姓不再挨饿之时。
那时,雍和帝与太上皇便能因拯救苍生而被奉为圣君。
到那时再开启太庙祭祀,便不会显得仓促。
太上皇点头赞同:"确实,此时的确为时尚早。
再过几年也不迟。
此事暂且保密,以免引起不必要的麻烦。"
楚稷对此也深感无奈,此事并非出自他的本意。
但他认为现在公开此事确实为时过早。
当时商墨和陆航执行任务时,还有其他知情者。
若是被老大老二抢先上报,这份功劳便会被抢走。
尽管目前无法直接获取功劳,但先占个位置总归是有备无患。
雍和帝听后笑道:"此事值得嘉奖,你想得到什么样的封赏?"
楚稷早已胸有成竹,随即跪拜道:"儿臣恳请父皇赐予陆航一个王府长史的职位,同时给予商墨一定的奖励,在冶造局为其安排一个职务。"
雍和帝并未迟疑,实际上这些事情楚稷完全可以自行处理。
但此番开口,无疑是表达对皇室的忠诚与敬重,这让雍和帝甚是欣慰。
"准奏!"
"多谢父皇!"
雍和帝忍俊不禁:"行了,若无其他事,不妨去看看皇祖母。
你已几日未入宫,她老人家想必也在惦记你。"
雍和帝每日都会前往慈宁宫问安,皇太后自然对楚稷牵挂不已。
然而如今诸位皇子执掌大权,除三皇子外皆事务繁忙,雍和帝特意降旨免除他们的早晚朝见。
楚稷笑答:"正好儿臣也思念皇祖母了。
皇爷爷、父皇,儿臣告退。"
待楚稷离去后,太上皇缓缓开口道:
“这些粮食种子必须尽快培育,明年春天就要先分发到江南各地,此事需广为传播!”
雍和帝微微一怔,随即明白了这是太上皇担忧自己无法亲眼见证天下无 ** 之日。
于是如今先行宣扬此事,即便驾崩,也能因这件造福苍生的大功德而留名青史。
自然,官册中也会有所记载。
往后史书上还会多出几笔。
皇家银行旧址旁的新报社。
喜欢红楼:带着金钱系统逆袭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红楼:带着金钱系统逆袭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