奉天殿内,空气仿佛凝固。数百道目光,如同探照灯一般,聚焦在朱雄英身上,充满了质疑、审视与期待。他仿佛独自一人,站在一片由祖宗之法、圣贤之道、赫赫军功筑成的雄关面前。
太子朱标的心提到了嗓子眼,手心已满是冷汗。他甚至准备不顾一切地站出来,为儿子分担这份压力。
然而,朱雄英的脸上,却看不到丝毫的慌乱。他只是静静地听着,任凭所有的诘难如惊涛骇浪般拍打而来,他自岿然不动,宛如中流砥柱。
待殿上声浪稍歇,他才缓缓地、从容不迫地,迈出了第一步。
他没有急于反驳,而是先对着解缙与方孝孺,深深一揖。
“解状元,方学士,”他的声音清朗,带着一种令人信服的诚恳,“二位先生所忧,乃国之大者,民之重者。雄英受教。然,雄英亦请二位先生思索一事:时代,是否仍在原地踏步?”
他抬起头,目光扫过文官队列:“二位先生所引之《盐铁论》,乃西汉之策,其时,匈奴之患在北,国力初定,故需与民休息。然今时今日,我大明之患,何止北元?东有倭寇,南有蛮夷,更有那远渡重洋而来的西夷,船坚炮利,其心难测!此乃千年未有之大变局!”
“当别国之利器,已能于百丈之外取人性命,我等若还固守着‘不与民争利’的古训,将国之命脉所系的军工,放任于民间那些效率低下、技艺不精的作坊,无异于自缚手脚,坐待宰割!届时,国之不存,皮之不存,毛将焉附?所谓的‘民利’,又将何在?”
他顿了顿,声音陡然拔高:“所谓不与民争利,是不与民争衣食住行之小利,而非不与民争强国保种之大利!军工,乃国之重器,必须掌握在朝廷手中,方能集中力量,研发出最精良的武器,护我万民!至于那些民间工匠,总署亦非要断其生路,凡技艺精湛者,皆可高薪聘入总署为匠师,传道授业。此乃优胜劣汰,亦是人尽其才!”
解缙与方孝孺的脸色微微一变。朱雄英竟将他们的“民生论”,上升到了“国家安全”与“生存危机”的高度,这是他们始料未及的。
朱雄英又转向蓝玉,脸上露出一丝微笑。
“蓝将军,”他朗声道,“将军神勇,冠绝三军。您说的对,血性与勇气,是我大明军队的魂!但孙儿以为,这魂,需要配上一副更坚固的铠甲,一柄更锋利的刀剑!”
他从袖中取出一份奏报,正是北伐神机营的战损报告。
“北伐之役,我神机营以燧发枪与开花弹,对阵北元两万铁骑。一场血战下来,我军伤六百,亡九十三,而北元……全线溃败!敢问蓝将军,若以同等数量的传统步卒,面对两万铁骑的冲锋,结果会是如何?”
蓝玉的面色瞬间涨成了猪肝色。他当然知道结果,那将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。
“这,就是利器之威!”朱雄英的声音掷地有声,“它能让我们的士兵,用最小的代价,换取最大的胜利!能让无数个本该埋骨沙场的家庭,等回他们的儿子、丈夫和父亲!这,才是对将士血性最大的尊重!”
“至于军功,”朱雄-英的目光变得锐利起来,“标准化军备,恰恰是为了更公平地衡量军功!当所有人都用着同样的武器时,谁能杀更多的敌人,谁能攻下更坚固的城池,谁的勇武与智谋,岂非一目了然?到那时,军功的评定,将不再依赖于谁的兵器更花哨,谁的嗓门更大,而是依赖于实实在在的战果!这,才是真正的公平,才能真正激发三军将士的士气!”
一番话,句句在理,直击要害。将勋贵们最担心的“削权”,巧妙地转化为了“公平”与“荣耀”。
蓝玉张了张嘴,发现自己竟无言以对。
就在反对派的阵脚出现松动之时,朱雄英抛出了他最后的,也是最致命的武器。
“诸位大人,都以为兴办军工,耗费巨大。那孙儿,便请诸位看一份账。”
他一挥手,两名东宫侍卫抬着一块巨大的黑漆木板走了上来。木板上,用白粉清晰地写着一行行触目惊心的数字。
《大明军备损耗与外贸潜力估算》
损耗项: 洪武十三年,九边卫所上报军械损耗总计:刀枪十万柄,弓弩五万张,箭矢百万支……折算银两,约三十万两。其中,因制式不一,保养不当,未战先损者,占三成以上!
外贸项(估算):
售予朝鲜王国,制式火铳五千支,每支作价五十两白银,总计二十五万两。
售予南洋诸藩王,小型“镇海炮”一百门,每门作价三百两,总计三万两。
售予西洋商人(通过市舶司),精炼钢锭一万斤,每斤作价一两,总计一万两。
年预估总收入:二十九万两白银!
“诸位请看!”朱雄英指着木板,声音洪亮,“我军一年因军备混乱造成的内耗,就高达十万两白银!而我军工总署一旦建成,其军械外销一项,每年便可为国库带来近三十万两的纯利!这笔钱,足以再多养一支神机营!足以让北境的将士们人人都能穿上新棉衣,顿顿都能吃上饱饭!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