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轰隆隆……”
沉闷而富有节奏的巨响,如同地底传来的闷雷,开始在京郊的大地上回荡。
五百辆“追风战车”,在各自驭手的驾驭下,缓缓启动。那巨大的车轮,碾过坚实的土地,留下两道深深的辙印。三千名神机营将士,迈着整齐划一的步伐,沉默地跟随着战车,汇成一股黑色的钢铁洪流,向着北方的官道,滚滚而去。
没有百姓的欢送,没有朝臣的相送。这场关系到国运的远征,在绝对的机密中,悄然启程。
应天府的城楼之上,朱元璋与太子朱标并肩而立,凭栏远眺。他们的目光,穿透了秋日的薄雾,追随着那支正在远去的、奇特的军队。
“标儿,你看,”朱元璋的声音,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感慨,“咱当年打天下,靠的是兄弟们跟着咱,一刀一枪,从尸山血海里杀出来。可雄英这孩子……他打仗,靠的是这些铁疙瘩,靠的是他脑子里的那些咱听都听不懂的‘道理’。”
朱标望着那支行进速度远超寻常步兵,甚至比骑兵行军还要整齐的军队,心中同样充满了震撼。他轻声答道:“父皇,时代……或许真的不同了。”
“是啊,不同了。”朱元-璋点了点头,眼中闪过一丝欣慰,又有一丝担忧,“这支奇兵,是雄英的心血,也是咱大明的未来。此去,不知是龙翔九天,还是……折戟沉沙啊。”
父子二人,久久无言。只有那支黑色的洪流,在他们的注视下,越走越远,最终化为地平线上一个模糊的黑点,消失在漫天的尘土之中。
长路漫漫
神机营的行军,完全颠覆了所有传统的军事常识。
白日里,战马拖拽着战车,以每日超过两百里的速度稳步推进。士兵们以小队为单位,轮流乘车休息。车内的人或闭目养神,或擦拭兵器,或啃食干粮。而负责警戒的士兵,则骑马伴随在战车两侧,目光警惕地扫视着四周。
夜晚,大军并不会像寻常军队那样,选择在城池或驿站附近扎营。周观严格按照《行军作战条例》的指示,选择在远离人烟的野外,利用地形构筑临时的环形防御阵地。五百辆战车首尾相连,形成一道坚固的圆形车城。车城之内,篝火被严格限制,巡逻的哨兵如幽灵般穿梭。
第五日,大军抵达山东登州。
没有入城,只是在城外的指定地点,与早已等候在那里的登州卫进行了交接。疲惫的马匹被换下,崭新的、早已养精蓄锐的战马被补充进来。战车上的粮草、清水、弹药,也得到了全面的补给。
整个过程,在不到两个时辰之内就全部完成。随即,大军再次启程,没有丝毫的停留。
登州卫的指挥使,站在城楼上,目瞪口呆地看着这支军队如同过境的龙卷风一般,来去匆匆。他甚至没来得及与那位京师来的周将军说上一句话。
“这……这就是殿下的神机营?”他身旁的副将喃喃道,“我感觉,他们不像是一支军队,倒像是一部……停不下来的机器。”
前路未知
第七日,黄昏。
神机营的先头部队,已经抵达了渤海之滨。夕阳的余晖,将海面染成了一片壮丽的金色。咸湿的海风,吹拂着每一个士兵的脸庞,带来了与内陆截然不同的气息。
按照计划,他们将在这里,登上早已秘密集结的运输舰队,横渡渤海,直插辽东。
周观站在一处海边的悬崖上,眺望着那片波涛万丈的未知之海。他从怀中,取出了那本朱雄英亲手交给他的《行军作战条例》。
他翻开了其中一页,上面是殿下用清秀的笔迹写下的一段话:
“周将军,当你看到这片大海时,你们的征途,才刚刚开始。前路将充满未知与凶险。记住,你们的敌人,不仅是北元的骑兵,更是广袤的荒野,是难测的人心,是你们自己内心的疲惫与恐惧。”
“但同样要记住,你们并非孤军。朕的眼睛,会通过这天上的星辰,始终注视着你们。大明的国运,将与你们的每一次前进,紧紧相连。”
“去吧,用你们的火铳与战车,去为大明,犁开一条通往胜利的道路。”
周观缓缓合上册子,胸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豪情。他回头,看向身后那支在夕阳下整齐列队的、沉默而坚毅的军队。
他知道,他所率领的,不仅仅是三千将士。
他率领的,是一个少年储君的雄心,是一个古老帝国的希望,是一个即将被彻底改写的未来。
远方的海面上,数十艘巨大的福船,正缓缓驶来,它们的桅杆,在夕阳的映衬下,如同迎接英雄的仪仗。
奇兵,已经出征。
他们的刀锋,正悄然指向敌人的心脏。而整个世界,对此尚一无所知。
前路,是荣耀的巅峰,还是覆灭的深渊?
没有人知道答案。
唯有那呼啸的海风,仿佛在低声吟唱着一曲关于铁与血的、波澜壮阔的史诗。
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