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元璋瘫坐回龙椅上,他大口地喘着气,只觉得一股热血直冲头顶。他看着眼前这份地图,那上面,被朱雄英用朱笔圈出的三个点——东瀛、安南、麻六甲——如今,全部被点亮了!
那不是一份地图,那是一个棋盘。而他那个未及弱冠的皇孙,正以天地为棋盘,以藩王为棋子,下着一盘旷古烁今的惊天大棋!
“天下……共主……”朱元璋喃喃自语,眼中,已是混杂着狂喜、震撼与深深的敬畏。这一刻,他终于彻底明白了,孙儿心中那片天地的广阔,早已超越了他毕生的想象。
---
捷报,是藏不住的。
当三份捷报的内容,经过朝廷的润色,以《大明邸报》的形式公之于众时,整个应天府,乃至整个大明,都彻底沸腾了。
起初,百姓们只是为了一场又一场的胜利而欢呼。
“听说了吗?燕王殿下把东瀛给平了!以后再也不怕倭寇了!”
“何止啊!晋王殿下把南边的安南也给打下来了,变成了咱大明的地盘!”
“还有秦王殿下,听说在海外建了个大港口,以后做生意的,都得听咱大明的!”
然而,随着时间的推移,议论的焦点,开始悄然转移。
在秦淮河畔最负盛名的“得意楼”茶馆里,说书先生的醒木一拍,说的早已不是什么《三国》、《说唐》,而是新出的段子——《皇孙定四海》。
“……要说咱大明朝最神的人是谁?不是开国太祖爷,也不是仁厚太子爷,而是那位身居东宫,运筹帷幄的皇太孙殿下!只见殿下他,取来一张坤舆图,朱笔一点东瀛岛,言道:‘此地当为我文教之乡!’于是乎,燕王奉旨,东瀛俯首,如今那里的娃娃,都得学咱的《三字经》哩!”
“又一点安南地,言道:‘此地当为我南疆之郡!’于是乎,晋王提兵,安南授首,万里疆域,尽归版图!”
“最后,殿下那朱笔,遥遥指向万里之外的西洋大海,笑道:‘此乃我大明之钱袋!’于是乎,秦王扬帆,商路贯通,四海之财,滚滚而来!”
“各位看官,这是什么?这已非凡人手段,这是拨动乾坤,言出法随啊!咱这皇太孙殿下,怕不是天上的文曲星、武曲星齐齐下凡,方有如此经天纬地之才!”
满堂喝彩,赏钱如雨点般落下。百姓们听得如痴如醉,在他们淳朴的认知里,无法理解如此复杂的国家战略,便只能将其归于神迹。
“圣明储君”这个词,已经不足以形容朱雄英了。在街头巷尾的议论中,他开始被冠以“天授皇孙”、“在世真神”之类的称谓。家家户户,甚至有人偷偷将皇太孙的名号,与自家祖宗牌位放在一起,祈求福佑。
而在官员之中,这种震撼,则转化为一种深刻的敬畏与狂热的追随。
两个相熟的六部官员,下朝后走在回府的路上,其中一人忍不住感慨道:“孟兄,我等读了一辈子圣贤书,总以为治国平天下,乃是皓首穷经之事。可你看看皇太孙殿下,未及加冠,便已为我大明,开辟了万世不拔之基业。我等与殿下一比,简直就是萤火与皓月争辉,不值一提啊!”
另一人亦是点头叹道:“谁说不是呢?以往我总觉得,开疆拓土,便是极限。可殿下却让我等明白,开疆之后,更有化夷为夏的文治,掌控商路的经济。此等眼界,此等格局……我等能生于此时代,亲眼见证这天朝盛世的开端,实乃三生有幸!今后,唯殿下之命是从,万死不辞!”
民心,在敬仰。
官心,在归附。
一种前所未有的凝聚力,正在以朱雄英为核心,迅速形成。他的形象,已经从一个储君,彻底升华为整个帝国的精神图腾。
---
御书房内,朱元璋将所有的奏疏,又仔仔细细地看了一遍。
他站起身,走到那幅巨大的《大明坤舆万国全图》前,亲手拿起朱笔,将东瀛、安南、麻六甲三个地方,重重地涂成了代表大明疆域的朱红色。
做完这一切,他转过身,眼中闪烁着前所未有的光芒。
“传旨!”
朱元璋的声音,响彻整个大殿,带着一股不容置疑的帝王威仪与发自肺腑的骄傲。
“告秦、晋、燕三王——”
“尔等奉命出征,扬我国威于海外,功在社稷,利在千秋。东瀛已定,南疆已安,西洋已通,尔等之功,朕与天下臣民,共鉴之!”
他顿了顿,深吸一口气,用最洪亮的声音,下达了最后的命令。
“着,三王料理完各自藩地首尾,择吉日,凯旋归京!”
“朕,要在应天府,于文武百官、万千百姓之前,为我大明之英雄,加封晋赏!”
圣旨一下,数名传旨太监立刻领命,捧着明黄的圣旨,奔向驿站。快马的蹄声,将带着这份荣耀的召唤,跨越千山万水,抵达那三片刚刚被烙上大明印记的土地。
一场史无前例的凯旋盛典,即将拉开序幕。整个大明,都在翘首以盼,等待着迎接那些为帝国开辟了新天地的,功成名就的英雄们。
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