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湖血案的卷宗,连同那份歃血为盟的黄绸,以及十几封与京官勾结的密信,如同一道催命的惊雷,在黎明之前滚入了南京城。
奉天殿西暖阁内,灯火彻夜未熄。
朱元璋枯瘦的手指捏着那份血书,浑浊的双眸中却燃烧着炼狱般的烈火。他征战一生,见过的背叛与阴谋不计其数,但当这群他视若“文教根本”的士绅,竟敢用“清君侧”这等诛心之言来威胁他的皇权,挑战他为之奋斗一生的江山社稷时,那股潜藏于血脉深处的杀伐之气,便再也无法抑制。
“好,好一个‘清君侧’!”朱元璋怒极反笑,笑声却冰冷刺骨,“咱的身边,是该好好地清一清了!”
他猛地将血书拍在御案之上,发出“砰”的一声巨响,整个暖阁的空气都为之震颤。
“英儿!”
“孙儿在。”朱雄英躬身而立,神色平静,仿佛早已预料到这一刻。
“锦衣卫指挥使蒋瓛!”朱元璋的声音如同出鞘的钢刀,“按着这份名单,还有这些信里提到的人,有一个算一个,全都给咱锁进诏狱!咱要亲自审问!”
“应天府尹,兵部,五军都督府!”
“臣在!”几位早已被连夜召入宫中的重臣心惊胆战地出列。
“即刻起,南京城四门戒严!凡名单上之家,一体查抄!但有反抗,格杀勿论!”
一道道命令,从这位开国帝王口中发出,不带一丝一毫的犹豫。这是朱元璋最熟悉的方式,用最凌厉的刀,斩断一切敢于伸向皇权的黑手。
朱雄英静静地看着,他知道,这是皇爷爷在为他扫清障碍。太湖的雷霆一击,是外科手术式的精准打击;而此刻南京城的清洗,则是对内的一次彻底清创。
他没有沉浸在胜利的快感中,因为他清楚地知道,抓人、杀人,只是手段,不是目的。将这场胜利的果实,迅速转化为推动改革的强大动力,才是真正的关键。
待朱元璋的怒火稍稍平息,朱雄英上前一步,沉声道:“皇爷爷,趁此江南士绅之心胆俱裂,朝中内应被一网打尽之际,孙儿恳请,即刻在江南全境,加速推行‘均田新制’!”
朱元璋的目光转向他,眼中风暴渐敛,多了几分审视与考量。
朱雄英继续道:“王世贞等人所侵占之良田,数以百万亩计。这些田地,便是新政最好的根基!我们不仅要查抄其家产,更要将其土地,立刻、马上,分发给那些无地、少地的佃农!要让全天下的百姓都亲眼看到,与朝廷作对,是何下场!而拥护朝廷新政,又能得到何等天大的好处!”
他的声音铿锵有力,掷地有声。
“堵不如疏。压服他们,不如争取百姓。当千万百姓都站在这片土地上,成为新政最坚定的拥护者时,任何反对的声音,都将不攻自破!”
朱元璋凝视着自己的皇孙,那张年轻却异常坚毅的面庞上,闪烁着超越年龄的智慧与魄力。他缓缓地点了点头,苍老的脸上,终于露出了一丝欣慰的笑意。
“好!就依你所言!咱不仅要让你在江南推,还要在山东、在河南、在所有地方,都给咱轰轰烈烈地推下去!咱倒要看看,谁还敢螳臂当车!”
帝王的允诺,化作一道道最高谕令,以惊人的速度传遍大江南北。
一场由皇太孙亲自策划,由皇帝全力支持的社会变革,在扫清了最后的障碍之后,终于露出了它最磅礴、最恢弘的面貌。
---
江南,松江府。
曾经属于王世贞名下的万亩良田,如今插满了崭新的木牌。官府派来的丈量官吏,手持鱼鳞图册和算盘,在田间地头紧张地忙碌着。
无数佃农,扶老携幼,聚集在田埂上,眼中充满了忐忑、怀疑,以及一丝不敢相信的渴望。
他们祖祖辈辈都在这片土地上耕作,流尽了汗水,却从未拥有过一寸属于自己的土地。地主就像一座大山,压得他们喘不过气来。
一个名叫陈老汉的佃农,今年已经快六十了。他从记事起,就在为王家种地。此刻,他浑浊的眼睛死死地盯着那些官吏,双手紧紧地攥着衣角,手心全是汗。
“当家的,你说……这事儿是真的吗?朝廷真的会把地分给咱们?”他的婆娘在一旁小声地问,声音里带着颤抖。
陈老汉舔了舔干裂的嘴唇,没有回答。他不敢信,可又忍不住地希望。
终于,一名小吏拿着一本崭新的簿册,高声喊道:“陈大有!”
陈老汉一个激灵,几乎是连滚带爬地冲了过去,“官爷,小人……小人就是陈大有!”
小吏看了他一眼,核对了户籍,然后在簿册上用朱笔画了一个圈,递给他一块刻着“陈大有,上田七亩”的木牌。
“按人头分的,你家四口人,分到七亩上田。这是地契文书,按个手印,这地以后就是你的了!今年秋收,除了上缴国库的皇粮国税,剩下的,就全都是你自家的了!”
“我……我的了?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