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大旱,因格物司而解。
此事如同一阵携带着水润气息的春风,吹遍了应天府的每一个角落。曾经被视为皇太孙“玩闹之所”的格物司,如今成了京城里最炙手可热的话题。从酒楼茶肆的说书人,到深宅大院的官宦女眷,无人不谈论那“开山大将军”如何神威,那“龙骨水车”如何引来救命甘泉。
朱雄英和他的格物司,携救万民之功,声望一时无两。然而,朱雄英深知,一场成功的救灾,仅仅是掀开了新时代的一角。要想将“格物致知,科技兴国”的理念真正烙印在大明的骨血里,他需要一场更盛大、更直观、更不容辩驳的展示。
他选择的舞台,是帝国的心脏——奉天殿。
这一日,天朗气清,惠风和畅。奉天殿前的巨大白石广场,一反往日的肃穆,竟被布置成了一个奇特的“演武场”。只是场中没有兵卒甲士,只有两块被仔细平整出来的土地,以及两台静静伫立的庞然大物。
文武百官列于广场两侧,交头接耳,脸上写满了好奇与疑惑。他们接到的旨意,是观摩格物司的新成果展示。经历了江南救灾的奇迹,如今再无人敢公然小觑,但怀疑的种子仍在许多人心中盘踞。
龙椅被搬到了奉天殿的丹陛之上,朱元璋高坐其上,身旁是太子朱标。老皇帝的目光扫过场中那些新奇的物件,又落在不远处一身玄色劲装,英姿勃发的孙儿身上,眼神中带着审视,更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期待。
朱雄英上前一步,声如洪钟,响彻广场:“皇爷爷,父王,诸位大人。江南救灾,让孙臣与格物司同仁深感农事之艰,工匠之苦。‘民以食为天,食以农为本,农以器为先’。故此,格物司在救灾经验之上,集众人之智,改良了两件农具。今日,便请诸位亲眼一见,格物之学,究竟能为我大明带来什么!”
他话音一落,伸手指向第一块场地。
“此为第一场,比试‘耕’!”
两名农夫被带上场。一人是宫中御田里挑选出的最强壮的壮丁,他赤着上身,古铜色的肌肉虬结,手中牵着一头健硕的黄牛,牛身上套着一副寻常的木质曲辕犁。另一人则身材中等,看上去年纪稍长,他牵着一头同样体格的黄牛,牛身上却套着一件造型古怪的铁犁。
那铁犁通体闪烁着暗沉的金属光泽,犁铧尖锐狭长,呈现出优美的流线型,与笨重的传统铸铁犁头截然不同。犁壁光滑如镜,而连接牛身的犁架构,更是巧妙地利用了几个关节,看上去远比传统直杠杠的犁架要灵活。
“此乃格物司军工所所长铁臂,以百炼钢混合新式合金,锻造出的‘破风犁’!”朱雄英介绍道,“犁铧更坚硬,更锋利,不易磨损。犁壁经反复打磨,阻力更小。最要紧的,是这符合‘人体工学’的犁架构,能让农夫与耕牛以最省力的方式发力。”
“人体工学?”一个新名词让许多官员一头雾水。
不等他们细问,比试已经开始。
只听一声吆喝,那名壮硕的农夫催动黄牛,奋力拉动曲辕犁。犁头入土,发出沉闷的摩擦声,泥土被艰难地翻起,留下一道深浅不一的犁沟。壮汉额头青筋暴起,汗珠滚滚而下,显然用尽了全力。
而另一边,那名普通农夫轻喝一声,他手中的“破风犁”仿佛有生命一般,悄无声息地切入土中。众人只看到一道乌光闪过,坚实的土地便如豆腐般被平滑地划开,翻起的泥土均匀地落在两侧,形成一道又深又直的完美犁沟。那农夫神态轻松,甚至还有余力调整方向,耕牛的步伐也显得格外轻快。
不过一炷香的功夫,高下立判。
壮汉和他的牛气喘吁吁,耕了不过半亩地,犁出的田地深一块浅一块。而那普通农夫,已经轻松耕完了一整亩地,犁沟笔直如线,深度几乎是前者的两倍!
“这……这怎么可能?”工部尚书赵瑁揉了揉眼睛,满脸的不可思议。他主管全国营造工程,自问对工具有着深刻的理解,但眼前的一幕,完全颠覆了他的认知。
“同样的人,同样的牛,同样的土地,效率提升一倍有余,耕地深度增加近倍!”朱雄英的声音适时响起,“诸位大人请想,若天下农夫皆用此犁,我大明一年能多垦多少荒地?能多种出多少粮食?”
百官哗然!
这个问题的答案,无需计算,光是想象一下,就足以让人心潮澎湃。那不再是数字,而是堆积如山的粮食,是千千万万百姓的活路,是国家强盛的根基!
朱元璋的眼中爆发出惊人的亮光。他出身农家,深知耕作之苦。那“破风犁”轻松划开土地的景象,对他造成的冲击,远胜过任何华丽的辞藻。他几乎要忍不住走下丹陛,亲手去摸一摸那闪着乌光的犁铧。
然而,震撼还未结束。朱雄英挥手,示意进行第二场比试。
“此为第二场,比试‘灌’!”
广场中央,早已挖好了一个巨大的蓄水池,池水充盈。水池旁,并排立着两架水车。一架是江南地区最常见,也是效率最高的龙骨水车,需要两名农夫协力踩踏,才能将水从低处运往高处。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重生之我是大明皇太孙朱雄英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