这次换回张大勇操作,手榴弹精准落在剩余的稻草人脚下。
爆炸瞬间,五个草人同时被气浪掀起丈高,燃烧的稻草如流星雨般坠落,最近处的木桩“咔嚓”断成三截。
晁盖望着满地燃烧的草屑,思索着说道:“今日试验,足见手榴弹威力非凡。但哑弹之事不可小觑,必须严查原因,确保每枚手榴弹都能可靠引爆。”
“是!”
“是!”
史文恭和凌振都应道。
晁盖接着又问:“练习投掷手榴弹的士卒,有多少名?”
“回天王,”
史文恭应道,“一共有十名。”
晁盖笑了:“那怎么行?人数太少了,我不要求每一名梁山士卒,都能投掷手榴弹,至少也要有三分之一的士卒能够合格。”
“啊!”
“这么多人?”
不光是史文恭和凌振吃惊,而且宋江和吴用等人也都感到了惊讶。
晁盖解释道:“投掷手榴弹,不是什么高难度的技术。它就像是举起你们的刀,然后砍向敌人是一样的。”
“是!我们知道了。”
晁盖环视了一眼众人:“诸位兄弟,手榴弹虽威力巨大,但终究只是兵器。真正决定胜负的,还是使用兵器的人。”
他指向远处正在操练的士卒:“你们看,一个普通士兵经过三月训练,就能将朴刀使得虎虎生风。投掷手榴弹,难道比耍弄十八般兵器更难?”
吴用羽扇轻摇,若有所思:“天王之意,是要将火器与武艺并重?”
“正是!”
晁盖拾起地上的一块弹片,锋利的边缘在阳光下泛着寒光,“我们必须让更多兄弟掌握这等利器,史教头—”
史文恭急忙抱拳:“在!”
“即日起,梁山士卒每天都分批进行投弹训练。”
“是,小弟会安排。不过...”
晁盖问道:“不过什么?”
史文恭犹豫道:“咱们手榴弹的数量没有那么多。”
“哦!凌处长...一天能生产多少枚手榴弹?”
凌振考虑了一下:“这次的哑弹问题,需要回去再把引信改良一下。三天后正式生产,每个月应该能制作三百枚。”
凌振的这番话,彻底的把晁盖整不会了。
每个月生产三百枚,真要是用在战场上,连一盏茶的时间都坚持不了,又能起到什么作用呢?
晁盖又确认了一下:“你是说,一天只能生产十枚?”
“正是!”
“唉!”
晁盖叹了一口气,“杯水车薪呀!”
晁盖也没有想到,寄予厚望的神器,竟然只能是看着好看,制作不出来又有什么用呢?
手榴弹只有形成量产,才能产生出巨大的威力。
“天王,”
史文恭看出晁盖有点不高兴,便安慰道,“我们会日夜轮流生产,争取能多制造手榴弹。”
“嗯,好!”
晁盖也知道不能心急,凡事都需要慢慢的来。
现代战争中,是有器械模具的,生产起来,自然便快了数倍。
再者,水泊梁山乃是弹丸之地,工匠稀少,自然也是生产量小的原因。
看来,走出梁山已经是迫在眉睫之事了。
不过,晁盖也已经很知足了。
一种现代战争的火器—手榴弹,提前在北宋问世了,晁盖还是有着非常大的满足感的。
“投掷手榴弹的训练,还是不能懈怠!”
“是!”
晁盖顿了顿,又对凌振道:“凌处长,你要抓紧解决引信受潮的问题。”
凌振面露难色:“这...引信受潮与火药配比有关,恐怕...”
“用蜡封。”
晁盖突然想起现代军工的防潮技术,“将引信与火药结合处用蜂蜡密封,再裹油纸。”
这番专业术语,顿时让众人目瞪口呆。
汤隆忍不住问道:“天王怎知蜂蜡密封之法?”
晁盖笑而不答,转而指着哑弹残骸说:“你们看,这枚哑弹的引信管壁太薄,燃烧时容易变形堵塞。改用双层铜管,内层钻螺旋导槽,让延期药燃烧更稳定。”
凌振如醍醐灌顶,激动得声音发颤:“妙啊!螺旋导槽能延长燃烧时间,还能防止受潮!属下这就去改进!”
宋江望着晁盖,满脸的不可置信,眼中也闪过一丝复杂神色。
他凑近吴用低声道:“学究发现没有?自从曾头市归来,天王对火器之精通,简直判若两人...”
吴用眯起眼睛:“或许是梦中得太公兵法真传?”
晁盖又对史文恭道:“投掷训练,可以做成手榴弹的模型,重量要与真的相仿。”
“是!天王,我明白。”
晁盖拾起了一根木棍,然后蹲下身子,在沙地上画起训练场示意图:“投弹训练须分三步走,诸位且看...”
所有人也跟着晁盖都蹲了下来。
他先画出三个同心圆:“最里圈直径五步为死区,中圈十步为危区,外圈二十步为安全区。每个区域用白灰标出,插上红旗警示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《水浒,高启强魂穿晁盖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!
喜欢水浒,高启强魂穿晁盖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水浒,高启强魂穿晁盖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