刘备进入成都后,摆下酒宴,犒劳士兵。他拿出蜀城中的金银,分给将士们,把粮食和布帛也归还给百姓。刘备担任益州牧后,任命军师中郎将诸葛亮为军师将军,益州太守南郡人董和为掌军中郎将,一起处理左将军府的事务,任命偏将军马超为平西将军,军议校尉法正为蜀郡太守、扬武将军,裨将军南阳人黄忠为讨虏将军,从事中郎麋竺为安汉将军,简雍为昭德将军,北海人孙乾为秉忠将军,广汉县长黄权为偏将军,汝南人许靖为左将军长史,庞羲为司马,李严为犍为太守,费观为巴郡太守,山阳人伊籍为从事中郎,零陵人刘巴为西曹掾,广汉人彭羕为益州治中从事。
评论
建安十九年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格局发生关键转折的一年。这一年,曹操、孙权、刘备三大势力在不同战场展开激烈角逐,军事谋略的碰撞、政治格局的调整与人物命运的沉浮交织在一起,为三国鼎立的最终形成埋下了重要伏笔。
夏侯渊西北破敌:灵活用兵奠定曹魏西北霸权
在西北地区,夏侯渊展现出的军事才能成为曹魏稳定西北的关键。面对马超围攻祁山的紧急局势,他力排众议,拒绝等待曹操的远程调度,果断出兵救援,以张合为先锋击溃马超,体现了“将在外,君命有所不受”的战场智慧。当时信息传递缓慢,若坐等曹操指令,姜叙等部必然溃败,夏侯渊的当机立断避免了曹魏在西北的势力收缩。
在追击韩遂的战役中,夏侯渊的战略眼光更为凸显。他没有选择直接攻打韩遂主力或坚固的兴国城,而是采用“围点打援”的思路,袭击长离羌屯。这一决策精准抓住了韩遂军队的构成特点——其部众多为长离羌人,家眷被攻必然引发军心动摇。当韩遂被迫回援时,夏侯渊又拒绝“结营作堑”的保守建议,趁敌军立足未稳发起猛攻,最终大破韩遂军。这种“出其不意、直击要害”的战术,展现了他对敌军心理和战场形势的深刻把握。战后夏侯渊乘胜追击,收服兴国氐众、击破高平屠各,进一步巩固了曹魏在关中及凉州的统治,为后来西北边疆的稳定奠定了基础。
曹操晋位诸侯王上:政治权力的实质性跃升
三月,汉献帝下诏让曹操“位在诸侯王上”,并改授金玺、赤绂、远游冠,这一事件看似只是礼仪性的调整,实则是曹操政治地位的实质性跃升。在封建等级制度森严的汉代,“位在诸侯王上”意味着曹操在名义上已超越刘氏宗室诸王,成为仅次于皇帝的最高统治者。金玺、赤绂、远游冠等礼器的更换,更是从礼制层面确认了这一地位变化。
这一举措是曹操集团多年政治经营的结果,也是东汉皇权进一步旁落的标志。自“挟天子以令诸侯”以来,曹操通过军事征服与政治改革逐步掌控中央政权,此次晋位是其权力从“挟制”走向“名正言顺”的关键一步,为后来曹丕代汉建魏铺平了道路。但这一行为也加剧了士大夫阶层的分裂,部分拥汉派势力对曹操的不满情绪进一步积累,成为后来曹魏政权内部潜在的矛盾隐患。
孙权皖城破敌:吕蒙奇袭展现江东军事智慧
在东线战场,孙权与吕蒙的合作上演了一场经典的闪电战。曹操派朱光在皖城大规模屯田,试图通过发展农业增强淮南地区的军事实力。吕蒙敏锐察觉到这一威胁,力劝孙权趁稻田未熟及早夺取皖城,避免曹魏势力在此坐大。
在攻城战术上,吕蒙再次展现出卓越的军事判断力。他否定了“作土山、添攻具”的常规打法,指出这种方法耗时过长,会给敌军加固城防和等待救援的机会;同时结合雨季作战的特点,强调拖延会导致水位下降、退路艰难。最终采用“趁锐强攻”的策略,以甘宁为先锋奋勇登城,吕蒙亲自擂鼓助威,全军士气大振,从清晨进攻到早饭时分便攻破皖城,创造了三国时期快速攻城的经典战例。
此战的胜利不仅摧毁了曹操在淮南的屯田基地,削弱了其东线军事实力,更巩固了孙权对庐江地区的控制,为江东政权赢得了战略缓冲空间。张辽援军行至夹石听闻城破而退,也从侧面反映出此次奇袭的时效性价值。战后孙权任命吕蒙为庐江太守,进一步凸显了对这位军事奇才的信任与倚重。
刘备定蜀:三分天下格局的关键落子
建安十九年最具战略意义的事件,当属刘备攻克成都、占据益州。这场历时数年的军事行动,在这一年迎来了决定性转折。诸葛亮、张飞、赵云溯江而上,分兵平定巴东、江州等地,其中张飞义释严颜的故事成为千古佳话。严颜那句“我州但有断头将军,无降将军也”展现了益州军民的抵抗意志,而张飞“壮而释之”的举动,则体现了刘备集团争取益州人心的政治智慧,为后续统治减少了阻力。
刘备围攻雒城近一年,付出了庞统中箭身亡的惨重代价,最终破城后直逼成都。此时马超的归降成为压垮刘璋的最后一根稻草。马超因在张鲁麾下受排挤而心怀不满,刘备派李恢游说其归降,随后令马超驻军城北,利用其威名震慑成都军民。尽管城中尚有三万精兵、一年粮草,且吏民愿死战守城,但刘璋在“百姓攻战三年,肌膏草野者,以璋故也”的愧疚中选择开城投降,避免了更多生灵涂炭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