公元前59年,也就是神爵三年,这一年发生了不少值得说道的事儿!
春天三月丙辰日,高平宪侯魏相去世了。到了夏天四月戊辰日,丙吉当上了丞相。丙吉这人做事大气,特别讲究礼仪,不爱在小事上较真儿,当时的人都觉得他格局大,能抓住重点。
秋天七月甲子日,大鸿胪萧望之升任御史大夫。
八月,皇上发了一道诏书:“当官的要是不廉洁奉公、处事公平,国家可就危险了!现在基层小吏干活累死累活,工资却少得可怜,想让他们不坑老百姓,太难了!给一百石以下的小吏,工资直接涨15%!”
这一年,东郡太守韩延寿调任左冯翊。最开始,韩延寿在颍川当太守。颍川之前被赵广汉鼓动得官民关系紧张,民间仇怨特别多。韩延寿到任后开始“大改造”,教大家讲礼貌、懂谦让。他把当地德高望重的老人召集起来,一起商量制定婚丧嫁娶的礼仪规范,基本参照古代礼法,又不超过规定标准。老百姓都照着这套规矩办事,那些卖纸车纸马、丧葬明器的,直接把东西扔在大街上,不做这生意了。后来黄霸接替韩延寿治理颍川,延续他的方法,把颍川治理得井井有条。
韩延寿做官,把礼义看得很重,喜欢用古代那套教化百姓。每到一个地方,一定会聘请当地贤能之士,以礼相待,和他们一起商量大事,听取不同意见。他还表彰孝顺父母、友爱兄弟的人,修建学校。春秋两季举办乡射活动,敲钟击鼓、演奏音乐,大家在仪式上升降、作揖、谦让,场面特别讲究。到了定期军事演习的时候,摆上斧钺,插上旌旗,练习射箭、驾车这些技能。他治理城郭、征收赋税,都会提前把日期明明白白公布出来,把约定好的时间当成大事。官吏和百姓都敬畏他,也愿意配合。他还设置了里正、伍长,带领大家践行孝悌之道,不准窝藏坏人。要是乡里小道上有啥异常情况,官吏马上就能知道,坏分子根本不敢踏进他的辖区。刚开始看着事儿挺多挺麻烦,后来官吏不用到处抓人,百姓也不用挨打受罚,都觉得这样特别省心自在。
韩延寿对待下属,给的待遇特别好,立下的规矩也明明白白。要是有人辜负他的信任,他就特别自责:“是不是我哪儿做得不好,才让人家这样!”有的官吏听到这话,又伤心又后悔,有个县尉甚至自杀谢罪。还有他的门下掾也拿刀抹脖子,被人救下但一直昏迷不醒。韩延寿哭得不行,赶紧派官吏请医生治疗,还厚待他的家人。韩延寿在东郡干了三年,发布的命令没人敢违抗,停止的事也没人敢再做,打官司的人少了一大半,也因为政绩突出,被调到京城当左冯翊。
韩延寿到下面县里视察,走到高陵的时候,碰到亲兄弟俩为了争田地闹到官府。韩延寿特别痛心,说:“我有幸当官,本应给全郡做表率,却没能把教化工作做到位,让亲骨肉因为田地打官司,既伤了社会风气,又让下面的官员、乡官跟着丢脸,都是我的错,我应该辞职谢罪。”当天,他就称病不再处理公务,跑到驿站躺着,关起门来反省。整个县的人都慌了神,县令、县丞、啬夫、三老也都把自己关起来,等着被治罪。这下,打官司的两兄弟的宗族亲戚都跑来指责他们。这兄弟俩也特别后悔,剃光了头发,光着膀子上门谢罪,说愿意把田地让给对方,到死都不再争了。这事儿在全郡传开后,大家互相告诫,没人敢轻易打官司了。韩延寿的恩德和诚信传遍了二十四个县,再也没人因为纠纷主动告状。就因为他这份真诚,官吏和百姓都不忍心欺骗他。
匈奴这边也不太平,单于把先贤掸的两个弟弟杀了。乌禅幕求情,单于根本不听,乌禅幕心里那叫一个气。后来左奥鞬王死了,单于立自己小儿子当奥鞬王,留在单于王庭。奥鞬王的手下贵族不干了,另立原来奥鞬王的儿子当奥鞬王,还带着人往东迁徙。单于派右丞相带一万骑兵去攻打,结果损兵折将好几千,还没打赢。
评论
这一年的故事,展现了汉朝官场不同官员的风格和匈奴内部的矛盾,满是看点!丙吉、萧望之的升职,体现了朝廷对人才的任用与布局,丙吉抓大放小的管理方式,在今天的团队管理中也有借鉴意义。汉宣帝给小吏涨工资,试图从待遇层面解决基层腐败问题,想法很现实,也说明他关注到了官场生态的“根基”。
韩延寿绝对是古代官员中的“六边形战士”,治理地方有一套组合拳:用礼法教化塑造风气,用贤能共治凝聚智慧,用严格管理维护秩序,更用真诚打动人心。他处理兄弟争田的事件堪称“教科书级别”,没有简单粗暴地判决,而是通过自省引发众人反思,以情感人、以理服人,从根本上化解矛盾,这种柔性治理手段,比冷冰冰的法条更能深入人心。
反观匈奴,单于的残暴和好斗,导致内部矛盾激化,贵族离心离德,军事行动还频频失利。这也说明,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家,得人心者才能得天下,一意孤行、不顾他人感受,迟早会翻车。这些历史故事,放在今天,依然能给我们在管理、处世等方面带来不少启发。
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