宣帝认为萧望之精通经术,稳重可靠,议论朝政很有见解,有担任宰相的才能,想详细考察他处理政事的能力,就又任命他为左冯翊。萧望之从少府调任左冯翊,这属于降职,他担心宣帝对自己不满意,就称病请假。宣帝听说后,派侍中成都侯金安上去传达旨意说:“任用官员都是通过治理百姓来考察他们的能力。你之前担任平原太守的时间不长,所以再在三辅地区考察你,不是因为听到了什么不好的消息。”萧望之听了后,就起来处理政事。
当初,掖庭令张贺多次向他的弟弟车骑将军张安世称赞皇曾孙(即宣帝)才能出众,还有一些奇异征兆,张安世总是制止他,认为有皇上在位,不应该称赞皇曾孙。等到宣帝即位时,张贺已经去世,宣帝对张安世说:“掖庭令生前称赞我,将军阻止他,是对的。”宣帝追念张贺的恩情,想封张贺的坟墓为恩德侯,设置二百户人家守护坟墓。张贺的儿子很早就去世了,过继张安世的小儿子彭祖为子。彭祖小时候又和宣帝一起读书,宣帝想封彭祖,先赐给他关内侯的爵位。张安世极力推辞为张贺封侯的事,又请求减少守墓的户数,逐渐减到三十户。宣帝说:“我这是为了掖庭令,不是为了你将军。”张安世这才不再坚持,不敢再提这件事。
宣帝心里忌惮原来的昌邑王刘贺,就给山阳太守张敞下了一道秘密诏书,让他小心防备盗贼,留意往来的过客,不要把诏书的内容泄露出去。张敞于是逐条上奏刘贺的生活起居情况,写明他被废后的表现,说:“原来的昌邑王脸色青黑,眼睛小,鼻尖又尖又低,眉毛和胡须稀少,身材高大,但患有痿病,走路不方便。我曾经和他交谈,想试探他的心意,就用恶鸟来暗示他说:‘昌邑有很多猫头鹰。’原来的昌邑王回答说:‘没错。之前我向西到长安,根本没见到猫头鹰;回来的时候,向东到济阳,才又听到猫头鹰的叫声。’观察原来昌邑王的衣着、言语、举止,都显得精神失常,不聪慧。我之前上奏说:‘哀王的歌舞艺人张修等十人没有子女,留在哀王的陵园守墓,请让她们回去。’原来的昌邑王听到后说:‘让宦官守园,生病的人不要治疗,相互杀伤的也不要依法处置,就让他们快点死。太守为什么要让她们回去呢?’由此可见他天生就喜欢混乱败亡,始终不懂得仁义就是这样。”宣帝看了奏报,才知道刘贺不值得忌惮。
评论
汉宣帝元康二年,王朝在政治、军事、人事等多方面呈现出丰富且关键的发展态势。
在宫廷事务上,立后之事展现出宣帝在吸取过往教训后,谨慎抉择以保障太子安全和宫廷稳定的考量。王皇后虽无宠却因谨慎获选,这一决策背后是对宫廷权力平衡与传承的深谋远虑。
在国家治理方面,宣帝对司法和官吏作风的关注,反映出他致力于整顿吏治、减轻百姓负担、稳定社会秩序的决心。对受灾地区减免租赋,体现出其对民生的关怀。而改名一事,虽是古代帝王的常规举动,但也从侧面反映出当时的文化传统与政治氛围。
军事外交层面,围绕车师的争夺凸显了西汉与匈奴在西域地区复杂的地缘政治博弈。魏相的谏言阻止了一场可能引发更多后患的战争,他从多个角度分析利弊,展现出对国家整体局势的深刻洞察和长远眼光。这一决策不仅避免了边境百姓因战争陷入更深困境,也维持了当时较为微妙的外交平衡。
在人事任用与品德彰显上,魏相和丙吉以不同方式展现出优秀辅臣的特质。魏相积极推动有利政策施行,关注地方情况,为国家治理尽心尽力;丙吉不伐善、默默坚守的高尚品德,不仅赢得宣帝敬重,更为朝堂树立了良好榜样。萧望之的任职变动,反映出宣帝对人才的培养与考察策略,通过不同岗位锻炼官员能力。
而对昌邑王刘贺的暗中观察,体现出宣帝对潜在政治威胁的警惕。张敞细致的奏报,让宣帝对刘贺有了清晰认知,从而放下对其的忌惮,稳定了统治秩序。
这一年诸多事件相互交织,从宫廷到地方,从内政到外交,全方位展现了汉宣帝时期积极治理、审慎决策的政治风貌。
喜欢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超硬核解读资治通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