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翊听闻金兵退军,一直紧绷的心弦总算松弛下来,长舒一口气,背后早已被冷汗浸湿。
回首这段日子,为能心无旁骛地抗击金兵,他可谓是绞尽脑汁、用尽手段。
起初,提振己方部队的战意是重中之重。
他深入兵营,与士卒同甘共苦,亲自参与训练,讲述保家卫国的热血故事,让每一名战士心中的火焰熊熊燃烧。
看着士兵们眼中闪烁的光芒,他知道,这支部队已有了赴汤蹈火的决心。
同时,他频繁传书岳飞与宗泽,字里行间满是激励与嘱托,要他们务必稳住河间部队的士气。
在信中,他写道:“河间之地,关乎全局,诸君当以热血振士气,以坚守卫山河,切不可有丝毫懈怠。
”岳飞与宗泽也不负所望,训练士卒、抚慰伤兵、部署防线,让河间防线固若金汤。
而王勇等将领身处各处要冲,赵翊的指令一封接着一封,告诫他们无论如何要咬牙坚持,他们的顽强抵抗,如同点点星火,连成了抗金的燎原之势。
可这一切的关键,还在于那朝堂之上的徽宗。
若得不到他的首肯,诸多行动皆是名不正言不顺。
赵翊深知徽宗的脾性,好面子、耳根软,于是一场精心谋划的“攻心战”悄然展开。
他先让宗泽暗中联络朝堂上的爱国朝臣,这些忠义之士纷纷上书,言辞恳切,晓以利害,恳请徽宗坚定抗金决心。
但仅有朝臣的进言还不够,赵翊又心生一计,组织东京的百姓前往宫门前请愿。百姓们扶老携幼,哭声震天,高呼“抗金救国,还我河山”,那场面让观者无不动容。徽宗坐在宫中,听着宫外的呼喊,心也渐渐动摇。
而真正的“撒手锏”,是一位堪比徐庶般智谋过人的谋士。
此人能言善辩,对徽宗的心思拿捏得精准无误。
他进宫面圣,先是以古喻今,大谈历代贤君在危难之际的英明抉择,引得徽宗面露沉思之色;又话锋一转,提及如今金兵肆虐,若不奋力抵抗,将落得千古骂名,让徽宗的好面子瞬间被刺痛。
谋士见机行事,呈上各地军民浴血奋战的捷报,添油加醋地描述一番,说百姓皆赞陛下英明,领导有方,才引得英雄辈出。
徽宗听得飘飘然,终是点头同意全力抗金,赵翊这才得以放开手脚,统筹全局。
如今,两场大战皆获大胜,局势瞬间扭转。
完颜宗望得知退兵消息时,正在帐中大发雷霆。
他本以为此次南侵,宋朝已是囊中之物,却没料到处处受挫。
先是在战场上被宋军的顽强抵抗打得节节败退,损兵折将无数;后又听闻西路的完颜宗翰也进展不顺,如今东路自己又被逼得退兵,这口气如何咽得下。
他双眼通红,猛地将手中的马鞭狠狠抽在桌案上,案上的酒水、文书散落一地,怒吼道:“那宋军怎会如此难缠!本王一路势如破竹,眼看就要踏平这南朝,竟功亏一篑!”
一旁的亲卫低着头,大气都不敢出。
完颜宗望来回踱步,心中焦急万分,他深知此次退兵,回去后必遭众人非议。
况且西路的完颜宗翰若是知晓他败退,定会抢先回朝,在众人面前搬弄是非,到那时自己在朝堂的威望怕是要一落千丈。“不行,绝不能让他得逞!”完颜宗望咬着牙,握紧双拳,指甲都嵌入掌心,“传我命令,即刻整军,全速回撤,定要赶在宗翰之前!”
而远在西路的完颜宗翰,此刻的心情同样糟糕透顶。太原城久攻不下,宋军的抵抗超乎想象的顽强。
他望着城墙上飘扬的宋旗,心中满是不甘与愤怒。“这小小太原,怎就如铜墙铁壁一般!”他捶打着城墙的垛口,手被粗糙的砖石磨破,鲜血渗出,他却浑然不觉。
正当他谋划着新一轮攻城时,探子来报,东路完颜宗望退兵的消息传来。完颜宗翰先是一愣,随即脸色变得铁青,“那蠢货,竟这般轻易退兵,坏我大事!”他深知,如今两路大军一退一滞,此次南侵已宣告失败。
但他心中更多的是对权力的担忧,若是宗望先回朝,定会将兵败的责任推诿于他,自己多年积攒的势力恐将不保。
想到这儿,他也顾不上还未攻克的太原,立刻下令撤军,“快,全军火速回朝,不得有误!”
大军回撤途中,完颜宗翰骑在马上,眉头紧锁。
他不断思索着回去后如何在朝堂上应对,怎样才能将劣势转为优势。
寒风呼啸,吹起他的披风,却吹不散他心头的阴霾。
与此同时,宋朝境内一片欢腾。百姓们奔走相告,喜极而泣。
街头巷尾,处处传颂着将士们英勇杀敌的事迹。
“听闻我大宋将士在战场上杀得金兵丢盔弃甲,那可真是解气啊!”一位老者热泪盈眶,手中的拐杖不停地敲击地面。
“是啊,多亏了赵将军等人的指挥,咱们才逃过这一劫。”旁人附和着,脸上洋溢着劫后余生的喜悦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穿越北宋靖康耻灭吾主沉浮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