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没想到啊,” 老教师感慨地对李教授说,“这些扛枪打仗的大兵,哄起孩子来,倒比我们这些教书匠还有办法。”
李教授微笑道:“因为他们心里也住着孩子,也向往着光。这废墟上的第一堂课,意义非凡啊。知识可以重建,但希望的火种,是他们用生命夺回来的,现在,又亲手点燃了。”
5月20日 06:33,樟宜海军基地码头,临时露天厨房。
天还没亮透,码头上却已是一片热火朝天。巨大的行军锅架在临时垒砌的灶台上,底下柴火噼啪作响。锅里翻滚着浓稠的米粥,散发出诱人的谷物香气。
旁边几口大锅里炖着蔬菜汤,里面翻滚着切碎的脱水蔬菜和一些罐头肉,虽然简单,却是目前最温暖的慰藉。
这里成了临时的“军民联合大厨房”。主力是海军基地幸存的后勤人员和一群本地的妇女,阿玲俨然成了“总指挥”。陈武上校手下的几个炊事兵也在这里帮忙,传授着如何在简陋条件下做大锅饭的经验。
“火候!火候很重要!” 一个胖乎乎的炊事班长,人称“老班长”,操着浓重的山东口音,正指导几个本地妇女熬粥,“米下锅要搅匀,水开了转小火,慢慢‘咕嘟’,这样粥才香,才稠糊!不能急,跟打仗一样,急不得!”
阿玲一边麻利地切着脱水蔬菜块,一边笑着用不太标准的华语回应:“知道啦,老班长!‘咕嘟’!像唱歌一样‘咕嘟’!保证让大家喝上最‘香稠’的龙须粥!” 她把“香稠”两个字咬得特别重,学得惟妙惟肖,引得周围一片笑声。
“老班长!快来看!‘千岛利刃’那边送来的‘硬货’到了!” 一个年轻士兵兴奋地跑过来,指着刚靠岸的一艘小型运输艇。
只见几个士兵正小心翼翼地从艇上抬下几个用防水布盖着的、还在滴水的筐子。掀开一角,里面赫然是满满当当、青翠欲滴的——新鲜蔬菜!还有几串黄澄澄的香蕉!
“我的天!” 老班长眼睛都直了,快步走过去,拿起一根沾着水珠的黄瓜,凑到鼻子前深深吸了一口气,一脸陶醉,“新鲜黄瓜!这味儿……多少年没闻到了!好东西!真是好东西啊!”
阿玲和其他妇女们也围了过来,惊喜地摸着那些带着海岛湿气的蔬菜瓜果。“是邦加岛那边送来的?”阿玲问。
“对!” 运输艇上的一个水兵笑着回答,“阿古斯将军说,岛上菜园子刚摘的,还带着露水呢!知道咱们这边缺新鲜菜,特意让最快的艇送过来!还有这个,” 他指了指另外几个密封的箱子,
“是猫屎咖啡豆!罗德里戈上校让带来的,说给值夜班的兄弟和医生护士们提提神!不过榴莲……嘿嘿,将军说味道太大,怕熏着伤员,没让带!”
“哈哈哈!” 码头上爆发出一阵更响亮的笑声。新鲜蔬菜的清香混合着食物的香气,驱散了海风的咸腥,也驱散了人们心头的最后一丝阴霾。这不仅仅是食物,这是来自群岛同胞的、带着阳光和海风味道的温暖支援。
“快!趁新鲜!” 老班长撸起袖子,豪气干云,“中午加餐!黄瓜拍蒜泥!西红柿蛋花汤!香蕉当饭后水果!让咱们的‘小渡鸦’们和伤员兄弟,还有所有干活的人,都尝尝这‘自由’的鲜甜味儿!”
市政厅广场,渡鸦旗下,连续两天的清理和修复,广场的面貌已经大为改观。大块的瓦砾被移走,危险的残骸被标识或拆除,露出相对平整的地面。虽然依旧伤痕累累,但已经能看出它作为城市心脏的轮廓。
此刻,广场中央临时搭建了一个简陋却庄重的木台。台上没有华丽的装饰,只有那面巨大的渡鸦旗作为背景。台下,黑压压地聚集了数千人。
有刚刚换下军装、脸上还带着疲惫却眼神坚毅的士兵;有穿着工装、手上还沾着泥灰的工人;有怀抱婴儿的母亲;有互相搀扶的老人;更多的是像阿明那样,伤口包扎着,却坚持要来的伤员;还有芽笼士乃临时学校的那群孩子,被阿南少校和老师们带着,站在人群的最前面。
阮文英上将(“园丁”)、莱拉中将(“海妖”)、陈武上校以及几位本地推选出来的德高望重的社区代表,包括李教授和那位老教师,站在台上。
广场上很安静,只有风吹动旗帜的猎猎声,和远处隐约传来的修复机械的作业声。
阮文英上将走到台前,他没有用扩音器,但低沉而清晰的声音却仿佛能传到每个人的心底:
“新加坡的同胞们!‘藤蔓洪流’的将士们!”
他的目光缓缓扫过台下每一张面孔,那些沾着尘土、带着伤痕、却闪烁着希望光芒的脸庞。
“七十二小时前,就在这里,渡鸦旗第一次升起,宣告了这座伟大城市的解放!七十二个小时,在历史的长河中只是短短一瞬,但对我们每一个人来说,却漫长得像一个世纪!”
“我们经历了失去亲人的锥心之痛,经历了家园被毁的无尽悲伤,经历了在废墟中挣扎求生的绝望!但我们也见证了更强大的力量——那是你们,每一个普通人,在灾难面前展现出的无与伦比的坚韧、勇气和善良!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人机大战中的末日生活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人机大战中的末日生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