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日午后,赵满正在院子里织布,“咔嗒咔嗒”的机声在院子里回荡。忽然,院外传来一阵熟悉的喊声:“赵满兄弟在家吗?”赵满停下梭子,抬头一看,只见布商张老板手里提着一个布包,笑容满面地走进来。张老板是咸阳城里的布商,上次赵满去咸阳卖帛时认识的,当时张老板就很喜欢他织的帛,说要常来收。
“张老板,快请进!”赵满赶紧起身,把张老板让进屋里,还让李氏端来茶水。张老板喝了一口茶,从布包里拿出一匹褐帛,正是上次赵满卖给她的:“满哥,你这帛织得好,质地厚实,花色也匀,咸阳城里的布庄都抢着要。我这次来,是想多收些,你看每月给我送十匹,行不行?”
赵满一听,心里顿时乐开了花。他赶紧从里屋拿出刚织好的几匹褐帛,递给张老板:“张老板,你看这几匹怎么样?都是按新法子织的,比上次的还好。”张老板接过褐帛,用手摸了摸布面,又对着光看了看,连连点头:“好!太好了!比上次的还要厚实细密!这样,我给你每匹加五十钱,就这么定了,每月十匹,我派人来取。”
“好!好!”赵满忙答应下来,声音都有些激动。每月十匹帛,每匹比原来多五十钱,再加上地里的麦子,往后家里的收入能翻一倍。他想着,等攒够了钱,就给赵穗添几件新衣裳,再给家里添一头牛,这样春耕时就不用再靠人力拉犁了。
送走张老板,赵满回到织布机前,心里的欢喜劲儿还没过去。他坐在织布机前,双手灵活地操控着梭子,梭子在经线间飞快地穿梭,“咔嗒咔嗒”的机声比往常更响亮了,每一声都透着他心里的喜悦。李氏看着他的模样,也忍不住笑了:“看你高兴的,晚上给你做粟米饼吃。”
傍晚时分,夕阳把河西的田野染成了金红色。赵满惦记着田里的麦苗,又扛着锄头往田里去。刚走到田埂上,就看到远处有几个人在走动,走近一看,是农桑官带着几个陌生的农户,正在查看田地。那几个农户手里拿着田契,脸上满是期待,围着农桑官问个不停:“大人,这田要怎么起垄啊?”“渠水怎么引到田里?”农桑官耐心地回答着,还时不时蹲下身,给他们示范怎么松土、怎么分辨麦苗的长势。
赵满看着他们,忽然想起自己刚到河西时的模样——那时他也是这样,对这片土地既陌生又期待,围着农桑官问东问西,生怕错过了任何一个种庄稼的要点。如今,他已经能熟练地照料麦田和桑苗,还能帮着王二柱解决播种的问题,甚至还和张老板定下了每月十匹帛的生意。
风轻轻吹过,带来桑苗叶子“沙沙”的声响。赵满站在田埂上,望着远处村落里亮起的灯火,一盏盏灯火像星星一样,散落在河西的田野上。他忽然觉得,这河西的春天,比关中的春天更暖、更有希望。这片土地上,有官府挖好的灌渠,有农桑官教的新农技,有一起劳作的邻里,还有他亲手种下的麦苗和桑苗,更有他对未来的期盼。
赵满蹲下身,指尖轻轻拂过麦苗的叶片,叶片上还带着夕阳的温度,软软的、暖暖的。他想起农桑官说的“耕织兴,则秦国兴”,以前他不懂这句话的意思,如今他明白了——无数个像他这样的农户,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,种出粮食,织出帛布,秦国的根基就会越来越稳,往后的日子也会越来越红火。
夜色渐渐浓了,赵满扛起锄头往家走。路上,他遇到了王二柱,王二柱手里拿着一个篮子,里面装着刚从自家菜园里摘的青菜:“满哥,刚摘的青菜,你拿些回去,给嫂子和穗儿尝尝。”赵满接过青菜,心里暖暖的:“谢了二柱,明天我给你拿些刚织好的布,你给弟妹做件新衣裳。”
回到家,李氏已经做好了晚饭,粟米饼的香气弥漫在屋里。赵穗坐在桌边,手里拿着一根桑枝,正在练习编草绳。看到赵满回来,她赶紧跑过去:“爹,今天农桑官说,等桑苗再长大些,就给我们发蚕种,到时候我来养蚕!”赵满摸了摸女儿的头,笑着说:“好,到时候穗儿就是家里的养蚕能手。”
一家人坐在桌边,吃着香喷喷的粟米饼,聊着田里的庄稼和桑苗,屋里的笑声不断。窗外,桑苗的叶子在夜风里轻轻晃动,织机静静地立在院子里,仿佛也在期待着明天的忙碌。赵满看着眼前的一切,心里满是踏实感——他知道,只要他好好照料这片土地,好好织布,家里的日子就会像这河西的春天一样,充满生机和希望,一步步朝着好日子走去。
接下来的日子,赵满更加用心地照料麦田和桑苗。麦苗长得越来越壮,叶片也越来越宽,开始抽穗了;桑苗的叶子也长得又大又厚,绿油油的,一眼望去,满是生机。农桑官如约给农户们发了蚕种,赵穗果然成了家里的养蚕能手,每天都仔细地给蚕宝宝换桑叶,清理蚕沙,看着蚕宝宝一天天长大,从白白胖胖的幼虫变成一个个金黄的蚕茧,她的脸上满是欢喜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