周围几个老农也围了过来,七嘴八舌地说着新法的好,有的说家里添了耕牛,有的说女儿织布多得了赏赐,还有的说儿子去参军,凭着军功得了爵位,一家人都跟着沾光。他们的声音朴实,却充满了对生活的希望,像田埂上的粟苗,透着蓬勃的生机。
商鞅听着这些话,嘴角微微上扬。他推行新法十年,受过贵族的非议,遇过百姓的不解,甚至有过深夜在咸阳宫独自徘徊,怀疑自己是不是走得太快的时刻。但此刻,看着这些黝黑的脸庞、真诚的笑容,看着这万顷青青的粟苗,他知道,自己没有走错。
二
日头渐渐升高,阳光变得有些灼热。冯去疾提议去附近的乡邑歇息,商鞅却摇了摇头,说要去看看郑国渠的灌渠。两人沿着田埂往东北走,不一会儿就听到了水流的声音,一条宽约丈余的灌渠横在田边,清澈的渠水顺着闸门缓缓流入田间,滋润着干涸的土壤。
灌渠边,几个役夫正拿着铁锹疏通渠道,为首的是个中年汉子,皮肤黝黑,胳膊上的肌肉结实得像铁块。他见冯去疾来了,连忙放下铁锹迎上来:“郡守大人,您今天怎么来了?”
“这位是商君,来巡查农事。”冯去疾介绍道。
中年汉子先是一惊,随即连忙行礼:“草民李三,见过商君!”
商鞅看着灌渠里的水流,问道:“这灌渠的水,能覆盖多少田地?”
李三连忙回答:“回商君,这条灌渠是郑国渠的支渠,能覆盖附近五个乡邑的田地,足足有三千多亩。自从有了这渠水,咱们种地就不用再靠天吃饭了,就算天旱,也能引水灌溉,粟苗长得比以前好太多了。”
他指着不远处的一片田地:“您看那边,去年天旱,要是在以前,那些粟苗早就枯死了,可去年咱们引了渠水,亩产还是有两石多。百姓都说,这郑国渠是咱们的救命渠,商君您是咱们的救命人啊!”
商鞅微微一笑:“这渠是郑国先生主持修建的,功劳该归他。不过,渠水要好好维护,不能让泥沙堵塞了渠道,也不能让有人私自截水,影响其他田地灌溉。”
“您放心,咱们每天都有人疏通渠道,还定了规矩,按田亩分水量,谁也不许多占。”李三拍着胸脯保证,“要是有人不守规矩,不用官府来管,咱们百姓自己就不答应!”
商鞅点了点头,又问起百姓的生活情况。李三说,自从新法推行后,百姓不仅有田种,还能通过耕织获得爵位,家里有爵位的,不仅能免除徭役,还能得到赏赐的田宅。他自己去年因为织布多,得了个“上造”的爵位,今年还被选为灌渠的役夫头领,每月能领两石粟米的俸禄。
“以前觉得爵位是贵族才能有的东西,没想到咱们老百姓也能得爵位。”李三笑得合不拢嘴,“我儿子今年十八岁,说要去参军,凭着军功挣个更高的爵位,让家里人都跟着享福。”
商鞅听着,心中颇感欣慰。他推行军功爵制,就是要打破贵族世袭的特权,让百姓无论出身贵贱,都能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爵位和财富,这样才能激发全民的斗志,让大秦变得强大。
两人又沿着灌渠走了一段,看到几个孩童在田埂上玩耍,手里拿着用粟杆编的小篮子,篮子里装着刚摘的野花。他们看到商鞅,并不害怕,反而好奇地围了过来,睁着大眼睛打量他。
“你们是谁呀?”一个扎着羊角辫的小女孩问道,声音清脆。
冯去疾正要回答,商鞅却抢先说道:“我们是来看看你们家的田地长得好不好。”
“好!我爹说,今年的粟米能收好多好多,到时候能给我做新鞋子!”小女孩兴奋地说道,其他几个孩子也跟着点头,七嘴八舌地说着家里的好消息。
商鞅看着这些天真烂漫的孩子,想起自己年少时在卫国的日子。那时的卫国弱小,常受大国欺凌,百姓流离失所,他年少有志,却无处施展抱负。直到来到秦国,遇到秦孝公,才有了推行新法、实现理想的机会。如今,大秦的孩子能在田埂上安心玩耍,能期待着新鞋子、新衣裳,这便是他推行新法的意义所在。
三
临近正午,阳光越发炽热,田地里的老农们也开始收拾农具,准备回家吃饭。商鞅和冯去疾沿着田埂往回走,路过一个乡邑,乡邑口有一个小市集,几个摊贩正在售卖粟米、布匹、农具等物品,市集上人头攒动,热闹非凡。
“商君,咱们去市集上看看吧,也能了解些百姓的日常需求。”冯去疾提议道。
商鞅点头同意,两人走进市集。一个卖粟米的摊贩见冯去疾来了,连忙热情地招呼:“郡守大人,您来啦!要不要看看我这粟米,都是今年的新粟,颗粒饱满,煮粥煮饭都香!”
冯去疾拿起一把粟米,递给商鞅:“商君您看,这粟米的成色确实好。”
商鞅接过粟米,放在手心仔细看了看,颗粒饱满,色泽金黄,没有杂质。他问道:“这粟米怎么卖?”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