粮市上的粮价很快稳定下来,之前囤粮的百姓见粮食充足,也不再争抢。张老三拿着刚从常平仓买来的粟米,对李信笑道:“李大人,还是朝廷有远见,这下咱们再也不用怕粮价涨了!”
李信望着码头边忙碌的人群,又看了看田埂上重新焕发生机的粟苗,心里感慨万千。他想起出发去咸阳前,赵括问他:“大人,您就不怕万一灾情缓解,您这一趟是白跑,还落个‘谎报灾情’的罪名?”
当时他是这么回答的:“身为农官,守的是百姓的饭碗,宁可多跑一趟,也不能让百姓饿肚子。秦国建立粮荒预警制度,不是为了‘等灾来’,而是为了‘防灾来’,咱们这些做农官的,就得把这‘防’字刻在心里。”
五月初,陇西郡的雨终于停了,阳光普照,田埂上的粟苗长势日渐好转。李信再次上报农情时,木牍上“农田长势”一栏写的是“积水消退,粟苗长势恢复,预计秋收可达往年八成”,“粮价”一栏则是“稳定在百石五十钱,与一月持平”。
咸阳丞相府中,吕不韦看着陇西郡的农情报告,对身边的大司农道:“你看,这就是粮荒预警制度的用处。若不是李信及时上报,提前调拨粮食,陇西如今怕是已经闹起粮荒了。”
大司农点头道:“是啊,之前还有些郡县农官觉得这制度‘麻烦’,如今陇西之事,也该让他们明白,这‘麻烦’的背后,是百姓的安稳。”
吕不韦拿起笔,在陇西郡的农情报告上批下“赏李信黄金百镒,擢升为陇西郡丞”,又对大司农道:“传旨各郡县,今后凡遇灾情苗头,无论是否达到预警线,均可上报朝廷,朝廷将派专人核查,若属实,一律予以嘉奖;若有隐瞒不报者,严惩不贷!”
消息传到陇西时,李信正在田埂上查看粟苗。赵括拿着朝廷的旨意,兴奋地跑过来:“大人,您升官了!朝廷还赏了您黄金百镒!”
李信接过旨意,看着上面的字迹,没有太多喜悦,只是笑着拍了拍赵括的肩膀:“走,咱们再去看看北边的田,听说那里的粟苗长得比南边还好呢。”
两人踩着田埂往前走,阳光洒在田野上,粟苗随风摇曳,泛起层层绿浪。远处的常平仓前,百姓们正有序地购买粮食,脸上满是安稳的笑容。李信知道,这就是粮荒预警制度的意义——不是为了彰显功绩,而是为了让每一寸土地都能长出足够的粮食,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,让秦国的根基,在这“防患于未然”的谨慎中,愈发稳固。
七月,秦国东部的东郡遭遇蝗灾,农官按照预警制度,第一时间上报朝廷。吕不韦接到报告后,参照陇西的经验,迅速从周边粮仓调拨粮食,同时派灭蝗队伍前往东郡。由于应对及时,东郡的蝗灾并未引发粮荒,百姓的生活也未受到太大影响。
消息传到六国,韩王感叹道:“秦国如今有粮荒预警制度,可提前防患,再看我韩国,去年遭旱灾,等发现粮荒时,已经饿死了不少人,差距啊!”
而在秦国,随着粮荒预警制度的不断完善,越来越多的农官主动承担起“预警”的责任,各郡县的粮食储备愈发充足,百姓的生活也愈发安稳。李信站在陇西郡的城楼上,望着远处连绵的田野和繁忙的粮市,心里清楚,这只是开始——秦国要统一六国,不仅需要强大的军事力量,更需要稳固的民生根基,而这粮荒预警制度,就是这根基上最重要的一块砖石。
秋风起时,陇西郡迎来了丰收。百姓们将收获的粮食一部分存入自家粮缸,一部分上交常平仓,粮仓里的粮食堆得像小山一样高。李信看着满仓的粮食,又想起了三月里那场惊心动魄的“提前预警”,嘴角露出了欣慰的笑容。他知道,只要秦国坚持“防患于未然”的粮荒预警制度,就一定能让每一个百姓都能吃饱饭,让秦国在统一六国的道路上,走得更稳、更远。
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