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仓新器
咸阳城外的官道上,尘土被初夏的风卷着,黏在黑林的粗布短褐上。他刚从三百里外的巴蜀郡赶回,背上的竹篓里装着半截开裂的竹篾,还有几块沾着桐油的麻布——那是他在蜀地见山民用来装茶饼的物件,此刻却沉甸甸地压着他的心思。
“黑林!你可算回来了!”粮仓外的土坡上,仓监老冯挥着账簿朝他喊,声音里带着急意。黑林加快脚步,刚走到粮仓门口,一股潮湿的霉味就钻进了鼻腔。他皱着眉往仓里走,只见几个役卒正蹲在地上,用木锨把发霉的粟米往麻袋里装,褐色的霉斑在黄米中格外扎眼。
“又坏了多少?”黑林蹲下身,捻起一把霉米,指尖触到的颗粒又软又黏。老冯叹了口气,翻开账簿:“这一窖少说有两百石,前几日连阴雨,土窖渗了水,捂了三天就成这样了。再这么下去,秋收的新粮都没地方放,仓律里的损耗线可就兜不住了。”
黑林没说话,从背上的竹篓里掏出那截竹篾。这竹篾是蜀地的水竹编的,纹路细密,虽裂了口,却不见半点霉变。“老冯,你看这个。”他把竹篾递过去,“蜀地山民装茶饼用的,外面涂了桐油,我在那边住了半月,见他们的茶饼放了大半年都没潮。咱们要是用这个编粮囤,代替土窖,会不会好点?”
老冯接过竹篾,翻来覆去地看:“竹篾轻,又好挪动,可装粮沉啊,会不会撑破?再说这桐油,涂多了会不会串味?”黑林早有准备,从怀里掏出个巴掌大的小竹囤,也是涂了桐油的:“我在蜀地编了个小的,装了些粟米试了试,淋了雨也没漏,粮味也没串。咱们先编几个大的试试,用粗竹篾做骨架,细竹篾编底,桐油多涂两层,肯定撑得住。”
老冯盯着小竹囤看了半晌,突然拍了下大腿:“成!我跟县尉递个话,给你调十个会编竹器的役卒,再弄些水竹和桐油来。要是成了,你可是立了大功!”
接下来的十日,黑林带着役卒们在粮仓旁的空地上扎了营。天刚亮,他们就去城外的竹林砍竹,水竹长得粗直,削成篾片时要顺着纤维走,不然容易断。黑林手把手教役卒们编囤底,先铺一层粗篾做经线,再用细篾纬线穿插,编出的纹路要像渔网一样紧密,却又留着细微的缝隙透气。
编到第五日,第一批三个大粮囤终于成了。每个粮囤有一人多高,口大底小,像个圆鼓鼓的坛子。黑林亲自给粮囤涂桐油,桐油熬得冒着微烟,刷在竹篾上泛着琥珀色的光。他涂得仔细,连缝隙里都用小刷子刷到,直到整个粮囤都裹上了一层油亮的膜。
等桐油干透,老冯让人搬来五百石粟米,装进了新粮囤。粮囤稳稳地立在地上,竹篾没有丝毫变形。黑林又让人往粮囤顶上泼了些水,水珠顺着桐油面滚下来,没渗进半点。老冯摸着粮囤的竹篾,笑得眼睛都眯了:“好小子!这囤子比土窖强十倍,以后下雨再也不用怕渗水了!”
可没高兴几天,新的麻烦又来了。秋收的新粮运到了,役卒们用木锨往粮囤里装粮时,黑林发现粮堆里混着不少草屑、石子,还有些瘪粒。“这些杂质不挑出来,时间长了容易生虫,瘪粒也占地方。”黑林蹲在粮堆旁,用手扒拉着杂质,“咱们现在用筛子筛,又慢又累,一百石粮得筛一整天。”
这天晚上,黑林躺在粮仓旁的草棚里,翻来覆去睡不着。他想起小时候在乡下,见父亲用竹编的簸箕扬谷,风把瘪粒和草屑吹走,饱满的谷粒落在簸箕里。“要是能有个东西,不用人扬,自己就能把杂质吹走就好了。”他嘀咕着,突然坐了起来,点亮油灯,在地上画起了图。
他想做一个木架子,中间装个能转的扇叶,扇叶旁边放个倾斜的筛子。把粮食从上面倒下去,摇动手柄让扇叶转起来,风就能把瘪粒和草屑吹到一边,饱满的粮食落在筛子上,再把石子筛下去。他越想越清楚,连夜找来了木匠,说了自己的想法。
木匠听了,皱着眉说:“扇叶要转得匀,风才够稳,木轴得做得结实,不然摇不了几下就断了。”黑林点头:“用枣木做轴,扇叶用轻薄的杨木板,边缘打磨光滑,别刮粮食。”两人忙了三天,一个半人高的木架子终于做好了——下面是四方的木座,中间立着木轴,轴上装着四片扇叶,上面是个漏斗,漏斗下面对着筛子,筛子一侧有个出口,另一侧留着吹风的缝隙。
“试试!”老冯让人搬来一袋混着杂质的粟米,黑林把粮食倒进漏斗,一个役卒摇起了手柄。扇叶“呼呼”地转起来,风从缝隙里吹出去,瘪粒和草屑像羽毛一样飘到了旁边的麻袋里,饱满的粟米落在筛子上,石子从筛眼里漏下去,最后干净的粮食从出口流进了粮囤。
“成了!成了!”役卒们欢呼起来,老冯拿着干净的粟米,激动得手都抖了:“这东西比十个人筛得还快,还干净!黑林,你这脑子是怎么长的?”黑林擦了擦汗,笑着说:“就是想着能省点力,没想到真成了。咱们给它起个名吧,叫‘风车’怎么样?有风就能筛粮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