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斯恍然大悟:“丞相所言极是。臣等只顾着定规矩,却忘了因地制宜。当在细则中注明,偏远郡县可宽限一年,完成粮仓改造,期间需采取临时防潮措施,确保粮食安全。”
吕不韦颔首:“如此甚好。另外,可派精通农事的官吏,到各郡县传授储粮之法,比如如何判断粮温过高,如何晾晒最能去湿,让仓卒、百姓都懂《仓律》、守《仓律》。律法不仅要写在竹简上,更要刻在人心上。”
当日午后,李斯便将补充细则整理成册,呈给秦王嬴政。嬴政翻阅后,提笔在卷首写下“可”字,命人誊抄数十份,快马送往各郡县。一时间,秦国境内的粮仓,皆以新的细则为纲,开始了一场彻底的整顿。
第三章 蜀地仓卒破难题
蜀地的成都粮仓,是秦国南方最大的粮仓,却因蜀地多雨,常年受潮湿困扰。《仓律》补充细则传到成都时,仓监王绾正对着满仓的稻谷发愁——蜀地的稻谷颗粒饱满,却极怕潮,上月一场大雨,竟有两囤稻谷生了霉,虽及时翻晒,却也损耗了近百石。
“王监,按新细则,粮仓需高于周边三尺,可咱们这粮仓建在锦江边上,地势本就低,怎么改啊?”仓卒张平拿着细则竹简,满脸愁容。王绾走到仓外,望着不远处的锦江,眉头紧锁:“挖排水沟!在粮仓四周挖三尺深的排水沟,再用青石板铺底,让雨水顺着沟流入锦江,不让积水渗进仓底。”
说干就干,王绾组织仓卒们开挖排水沟。可蜀地的泥土黏重,挖了没两日,排水沟就塌了几处。张平擦着汗:“王监,这泥土太湿,挖了又塌,可怎么办?”王绾蹲在沟边,看着坍塌的泥土,忽然眼睛一亮:“去附近的竹林,砍些竹子来,剖开成竹片,顺着沟壁铺好,再填上碎石,这样既能防坍塌,又能滤水。”
仓卒们依言而行,用竹片和碎石加固排水沟。十日后,排水沟完工,恰逢一场大雨,雨水顺着排水沟哗哗流入锦江,粮仓底部竟没有丝毫积水。王绾站在仓内,摸着干燥的粮囤,终于松了口气。
可新的难题又来了——蜀地的稻谷品种多,有早熟的“早稻”,有晚熟的“晚稻”,还有高产的“香稻”,此前都混在一起存放,取用时极不方便。按新细则,需按品种分类存放,可粮仓内的粮囤已堆满,哪里还有空地?
王绾围着粮仓转了一圈,看到仓外闲置的空地,忽然有了主意:“在仓外搭建临时粮囤!用竹篾编织粮囤,外涂桐油防潮,将晚稻和香稻移到临时粮囤里,仓内只放早稻。这样既分类存放,又不耽误新粮入仓。”
张平有些担心:“临时粮囤在室外,会不会淋雨?”王绾笑道:“在粮囤顶上盖一层茅草,再铺一层油布,下雨时用绳子扎紧,保证淋不到雨。另外,每日派专人查看粮囤,记录温湿度,绝不让粮食受潮。”
临时粮囤搭建好后,王绾又组织仓卒们分拣稻谷。分拣时,仓卒们发现有些稻谷里混了杂草和瘪粒,张平提议:“咱们用筛子筛吧,就是太慢了。”王绾想起此前在咸阳听说的“风车”,便画了图纸,让木匠打造——风车由木架、风轮、漏斗组成,将稻谷倒入漏斗,转动风轮,杂草和瘪粒就会被风吹走,饱满的稻谷则落入下方的容器。
风车造好后,分拣效率大大提高,原本需要十日才能分拣完的稻谷,三日便完成了。看着分类整齐、颗粒饱满的稻谷,仓卒们都露出了笑容。张平感慨道:“还是《仓律》好,定了规矩,咱们干活也有方向,再也不用瞎忙活了。”
王绾点头:“《仓律》不是束缚咱们,是帮咱们把粮食管好。蜀地是秦国的粮仓,咱们守好这里,就是守好秦人的饭碗。”
第四章 灾年验律见真章
次年春,秦国东境的三川郡遭遇蝗灾,蝗虫飞过之处,麦田尽毁。郡守急奏咸阳,请求开仓赈粮。秦王嬴政命廷尉府派陈默前往三川郡,监督赈粮事宜,同时查验《仓律》在灾年的施行情况。
陈默抵达三川郡时,郡城内外已聚集了不少灾民。粮仓外,仓监郑平正组织人按户登记,发放粮食。陈默走到登记处,拿起一本户籍册,问道:“郑监,赈粮按什么标准发放?”
郑平拱手答道:“按《仓律》赈济细则,每户每日发放粟米二升,老弱孤贫者多加半升。所有领粮者都需登记姓名、户籍、人口数,避免冒领。”
陈默随机抽查了几户灾民的登记信息,又跟着一位老人去领粮。粮囤前,仓卒用标准量器量取粟米,不多不少,正好二升半。老人接过粮袋,对着陈默作揖:“多谢官府赈粮,不然俺这老婆子可就活不下去了。”
陈默问老人:“往年灾年,领粮也这么有规矩吗?”老人摇头:“往年啊,粮仓里的粮要么被官差克扣,要么发得乱七八糟,有时等了半天也领不到。今年不一样,按规矩来,快得很。”
陈默又去查看粮仓的库存记录。郑平递上木牍:“灾前粮仓存粟米一万五千石,每日赈粮五百石,已赈济十日,损耗五十石,现存一万石。每笔收支都有记录,可随时查验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