赵佗躬身接诏,手指抚过竹简上的朱砂印记,心中一阵振奋。北地郡与匈奴接壤,冬日里匈奴常来劫掠,如今送去铁制兵器铠甲,将士们定能更好地御敌。而外销农具,更是朝廷对铁官坊的认可——以前秦国的冶铁业只够自给,如今规模化生产后,竟能有余力外销,这是何等的进步。
“请大人回禀陛下,臣定不辱使命!”赵佗对着骑士拱手道。
骑士走后,赵佗召集了作坊的各伍长,将诏令的内容一一告知。众人听后,都兴奋得摩拳擦掌——五千把铁剑、两千副铁铠甲,这是铁官坊成立以来接到的最大订单,若是完成得好,不仅他们能晋爵,坊里的工匠们也能领到更多的俸禄。
“陈石,你让矿上的人多开两个工作面,务必保证每日出矿四千斤,”赵佗指着陈石,语气严肃,“若是矿料供应不上,咱们这后续的活计都得停。”
“大人放心!”陈石拍着胸脯,“我这就回矿坑,让弟兄们轮班干,绝不让料断了!”
“周冶,你把冶炼的工匠分成三班,人歇炉不歇,”赵佗又看向周冶,“每炉铁水都要仔细检查,若是出了废铁,唯你是问。”
周冶点头应下:“大人,我已经让人把木炭都备足了,这几日定让高炉天天出好铁!”
“李锻头,”赵佗最后看向李虎,“你把锻铁区的工匠再分些人手去铸农具,务必在三月内把五千件农具铸好。”
李虎有些犹豫:“大人,要是分人手去铸农具,兵器的坯料会不会赶不及?”
“不会,”赵佗摇了摇头,从怀中掏出一张图纸,“我昨日画了个新的铸模,用这个铸模铸农具,比以前快一倍。你让工匠们先试试,若是好用,咱们就能两边都不耽误。”
李虎接过图纸,仔细看了看——图纸上画的铸模分成了好几部分,能同时铸出犁铧、锄头等农具,比以前单个铸造的模子高效多了。他忍不住赞叹道:“大人真是心思灵巧,有了这铸模,咱们定能按时完成任务!”
接下来的日子里,铁官坊彻底沸腾了。矿坑的竖井里,工匠们轮班挖掘,木轱辘转动的声音日夜不停;配料场的石臼旁,壮汉们喊着号子,将矿料混合得均匀细致;冶炼区的高炉前,工匠们盯着炉温,通红的铁水一桶桶倒进铸模;锻铁区的铁砧旁,叮当声此起彼伏,铁剑、铁戟的坯料不断成型。
赵佗每天只睡两个时辰,白天在作坊里巡检,夜里则在官舍里核对账目、改进工具。有一次,他发现锻造铁剑时,工匠们需要反复将铁坯加热,既费炭又费时,便琢磨着在铁砧旁砌了个小炭炉,让铁坯始终保持温度,这样一来,锻造的效率提高了三成。
转眼一个月过去,铁官坊已造出两千把铁剑、五百副铁铠甲,外销的农具也铸好了两千件。这日午后,赵佗正在查看新铸好的铁剑,忽然听到作坊外传来一阵喧哗。他走出官舍,只见一队身着锦缎的商人站在坊门口,为首的商人留着络腮胡,正是赵国商队的首领冯商。
“赵大人,久仰大名!”冯商快步上前,拱手道,“我是赵国来的商人冯商,特来采购贵坊的铁制农具。”
赵佗打量着冯商,见他身后的马车旁堆着不少粟米,便笑道:“冯商主远道而来,辛苦了。只是咱们的农具还在铸造,还需等些时日才能交货。”
“不打紧,不打紧!”冯商连忙摆手,“我听说贵坊的铁犁比青铜犁好用得多,特意带了三倍的粟米来,就算等上一个月,我也愿意!”他说着,指了指身后的马车,“这些粟米是定金,还请大人收下。”
赵佗让手下收下粟米,领着冯商参观作坊。当冯商看到冶炼区的高炉、锻铁区的铁砧时,眼睛都直了——赵国也有冶铁作坊,可最大的作坊也只有两座小炉,哪见过这般规模化的生产场面。
“赵大人,贵坊的冶铁术真是神了!”冯商走到一座高炉前,看着炉口的火舌,惊叹道,“这么大的炉子,一天能出多少铁啊?”
“不多,也就两千斤左右。”赵佗轻描淡写地回道。
冯商倒吸一口凉气——赵国最大的冶铁作坊,一个月也出不了两千斤铁,秦国的作坊一天就能出这么多,难怪秦国的兵器、农具都用铁做的。他忽然想起什么,又问道:“赵大人,贵坊的工匠分工这么细,就不怕有人把冶铁术传出去吗?”
赵佗笑了笑:“冯商主有所不知,咱们秦国的铁官令有规定,工匠们都登记在户籍上,世代为铁官效力,若是敢私传冶铁术,便是死罪。再说,咱们的冶铁术涉及采矿、冶炼、锻造等多个环节,单个工匠只懂其中一环,就算想传,也传不完整。”
冯商恍然大悟,心中暗叹秦国的制度严密。他参观完作坊后,更加坚定了采购农具的决心,甚至提出要多买两千件,愿意再增加一倍的粟米。
赵佗没有立刻答应,只是说需要上报少府,等批复下来再答复。冯商也不着急,就在作坊附近的驿馆住了下来,每天都去作坊外看看,看着一车车的铁农具被造出来,心中越发期待。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