秦桑绿:渭水畔的产业链之歌
时值秦昭襄王二十二年暮春,渭水南岸的下邽县迎来了一场特别的“桑麻会”。县衙前的空地上,数十捆新采的桑叶与亚麻秆整齐码放,县令赵平手持一卷竹简,声音洪亮地念着咸阳传来的诏令:“凡垦荒种桑百亩者,免徭役三年;麻田亩产超三石者,赏布二匹。”
人群中的老农陈仲直了直佝偻的腰。他家三亩薄田世代种粟,去年因旱灾颗粒无收,如今听闻种桑麻有如此优待,干枯的眼里泛起了光。身旁的青年李商却皱着眉:“桑苗要三年才结果,眼下春播在即,万一误了农时怎么办?”
赵平仿佛早料到会有质疑,挥手召来两名吏役。吏役抬着的木架上,挂着一幅麻布与丝绸缝制的地图——红色标记的“桑区”沿渭水绵延百里,蓝色“麻区”则分布在泾水下游的沙土地带。“诸位请看,”赵平指着地图,“县府已请农官勘察,咱们下邽县六成土地适宜种桑,三成宜种麻。农官今日便会上门,帮各家规划田亩。”
陈仲回家后,农官很快带着桑苗与麻种登门。看着院角堆着的粟种,陈仲的老伴犹豫道:“要不留半亩种粟?万一桑麻卖不出去……”农官却从行囊里掏出一匹细麻布:“老夫人瞧,这是去年栎阳县农妇织的麻布,在咸阳集市能换五斗粟。等桑苗结果,养蚕织绸,收益还要翻番。”
说服了农户,赵平又马不停蹄赶往城西的苏家染坊。坊主苏娘正对着一堆泛黄的麻布发愁,见县令来访,忙迎了上去:“大人,去年麻料不够,染好的布没到冬月就卖光了,今年……”
“今年麻料管够。”赵平笑着递过文书,“县府已与十户麻农签了契书,秋收后优先供应你这里。但有一条,你得收些农家女子学染织,教她们手艺。”苏娘眼睛一亮,当即应下:“我这就贴告示,凡是愿意来学的,管饭还发月钱!”
转眼到了盛夏,陈仲的桑田已郁郁葱葱。他每日天不亮就去采桑,回家后将桑叶撒进蚕匾。儿媳阿翠原是邻村织妇,如今得了苏娘传授的缫丝技艺,坐在纺车前,指尖翻飞间,雪白的蚕丝便缠绕在锭子上。
这天午后,咸阳来的商队突然停在陈仲家门口。为首的商人冯通看着满院的蚕茧,拱手笑道:“老丈,我是‘秦锦行’的掌柜,听闻下邽县桑麻丰收,特来收茧。”陈仲愣了愣,忙唤来阿翠,掀开木柜——里面整齐码着二十斤缫好的生丝。冯通拿起一缕,对着阳光看了看,当即定下价格:“每斤丝换两石粟,这些丝我全要了!”
消息很快传遍村子。李商原本只种了半亩麻,见陈仲靠卖丝换了粮食,连夜翻了两亩粟田种麻。农官得知后,特意送来新改良的麻种:“这种麻耐旱,纤维还细,苏娘那边最喜欢。”
秋收时节,下邽县的桑麻产量竟比去年翻了三倍。苏娘的染坊日夜忙碌,染好的麻布与丝绸堆满了库房。冯通的商队再次到来时,不仅收走了所有成品,还与赵平签订了长期契约:“明年我要在县城设个货栈,桑麻织品直接从这里运去咸阳、邯郸,省去中间环节,农户和织户都能多赚些。”
入冬后,县衙举办了“桑麻庆功会”。陈仲作为种桑能手,被请上高台。他捧着县令赏赐的绸缎,哽咽道:“往年冬天,家里连棉衣都穿不上,如今不仅有粟米,还能给孙儿做件丝绸小袄。”台下的农户们纷纷点头,李商举着自家织的麻布喊道:“我家的麻布卖到了燕国,听说燕王妃都穿咱们织的布呢!”
赵平看着热闹的场面,提笔给咸阳写起文书。窗外,渭水结着薄冰,岸边的桑树枝桠上,已冒出了来年的新芽。他想起农官说的话:“桑麻不仅是庄稼,更是连起田垄与集市的绳。”如今,这条“绳”已在秦地蔓延,从下邽县的农田,到苏娘的染坊,再到冯通的货栈,织成了一条看不见的产业链,将农村的土地与远方的市集紧紧连在一起。
开春后,咸阳传来诏令,将下邽县的桑麻种植经验推广到关中各地。陈仲带着自家的桑苗,跟着农官去了邻县。路上,他看到田埂上的农人正翻土,染坊的炊烟在远处袅袅升起,商队的马蹄声从驿道上传来——这声音,像极了纺车转动的节奏,在秦地的土地上,奏响了一曲丰收的歌。
苏娘的染坊也扩大了规模,招收了上百名农家女子。阿翠成了染坊的管事,教新学徒缫丝时,总会说起去年那个午后:“当时冯掌柜来收丝,我才知道,咱们在纺车前织的,不只是布,更是好日子。”
冯通的货栈在县城落成那天,赵平特意立了一块石碑,上面刻着“桑麻兴县”四个大字。往来的商人、农户路过时,都会驻足看看。有个邯郸来的商人指着石碑问:“秦国的桑麻,为何能种得这么好?”赵平笑着指向田埂:“因为每一株桑苗、每一棵麻,都连着农人的手、织户的纺车、商人的马队——这便是秦的力量。”
本小章还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!
喜欢历代风云五千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历代风云五千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