原文:
日出卯时日入酉
译文:
太阳升起在卯时,太阳落下在酉时。
注解:
“卯时”对应凌晨5-7点,为传统计时中“日出”的时段。
“酉时”对应17-19点,为传统计时中“日入”的时段。
此句为基础规律,指出日出日落的常规时辰对应。
原文:
五十前后不同轮
译文:
五月和十月前后(日出日落时间)不同,如同车轮交替变化。
注解:
“五十”指农历五月和十月,因五月昼长夜短、十月昼短夜长,导致日出日落时辰与常规不同。
“不同轮”比喻时间随季节交替变化,体现时辰的动态调整。
原文:
出茶齐正斜角落
译文:
观察太阳升起时的方位(正、斜、角落等)来校准时辰,(这一方法)。
注解:
“出茶”疑为“出察”,指观察日出。
“齐正斜角落”描述太阳升起时的方位特征(正中、倾斜、角落等),是通过天象细节定时辰的方法。
原文:
万载千年此是真
译文:
(这一规律)历经万年千年都是真实可信的。
注解:
强调通过日出日落定时辰的方法具有恒久性和准确性,是传统计时的可靠依据。
原文:
日出卯时,日入酉时。
译文:
太阳升起在卯时,太阳落下在酉时。
注解:
重复前文核心规律,再次明确卯时为日出、酉时为日落的常规对应关系,是计时的基础标准。
原文:
惟五月昼长,则日出寅时,日入戌时。
译文:
只有五月白天较长,于是太阳升起在寅时,太阳落下在戌时。
注解:
“惟”表转折,指特殊情况。
“五月”为夏季,昼长夜短,故日出早于常规卯时(寅时为3-5点),日晚于常规酉时(戌时为19-21点)。
原文:
十月昼短,则日出辰时,日入申时。
译文:
十月白天较短,于是太阳升起在辰时,太阳落下在申时。
注解:
“十月”为冬季,昼短夜长,故日出晚于常规卯时(辰时为7-9点),日落早于常规酉时(申时为15-17点)。
原文:
所以前后不同,其各省增减刻数。
译文:
因此(不同月份的日出日落时间)有前后差异,各省(根据地域)增减的时刻。
注解:
“刻数”为古代计时单位,一刻约合现代15分钟。
此句说明地域差异会导致时辰刻数的增减,体现计时需结合地域调整。
原文:
每年历书内,算载明白。
译文:
每年的历书里面,都计算记载得很清楚。
注解:
“历书”指古代记载历法、节气、时辰等的书籍。
说明地域及时辰刻数的调整可通过历书查询,体现其规范性和可参考性。
原文:
后二句乃看日定时法,备悉后条。
译文:
前面引文的后两句(指“出茶齐正斜角落,万载千年此是真”)是通过观察太阳定时辰的方法,详细内容在后面的条目里。
注解:
“看日定时法”指通过观察太阳方位、角度确定时辰的具体方法。
“备悉后条”说明该方法的详细内容将在后续章节阐述,承上启下。
总结:本章节主要讲了。
《命理探源》中的“定日出日没时法”以传统天文观测为基础,结合季节变化与地域差异,系统阐述了如何通过日出日落时间确定时辰的核心规则与实践方法。
其内容可归纳为以下五个方面:
一、天文观测的核心方法
袁树珊继承古代“观象授时”传统,强调通过自然现象验证时辰:
1. 圭表测影法
通过立杆测影判断太阳运行轨迹,以正午日影最短时刻为午时基准,结合日出日落时的影子方向确认卯时(日出)与酉时(日落)。
例如,“日南则景短,多暑;日北则景长,多寒”,通过影子长度变化判断季节与地域差异。
2. 星象辅助定位
参考北斗七星指向(“北斗建时”)和特定星象(如文曲星高照)辅助定时。
例如,寅时对应东方渐亮但未现日轮的时刻,可结合“平旦”的星象特征(如启明星位置)校准。
3. 律管吹灰候气
通过特定节气时律管内葭莩灰的飞出方向判断时令,间接辅助时辰划分。
例如,冬至时某律管灰飞,可确认子月中气,进而推算日出时刻。
二、地域与季节的动态调整
1. 经度时差校正
主张将北京时间转换为出生地地方时,每差1度经度±4分钟。
例如,成都(东经104.4°)冬季7:30未日出,按地方时仍属寅时,而非机械换算的卯时。
袁树珊强调“五方风土不齐”,需结合当地实际天象(如“日高三丈”“四更初刻”)调整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命理探源【译注】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命理探源【译注】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