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时的孟氏已多日不食,眼看就要支撑不住了,刘混康诊察完之后,便用茅山秘传符篆和丹药治疗,仅用七日便将孟氏治好。哲宗深感茅山道士的医术神奇,于是赐号刘混康为——洞元通妙法师,就住在京师汴梁住持上清储祥宫的一切事物。
但是刘混康不是游方道士,还要回去接任茅山掌门一职,于是只在储祥宫待了一年便回了茅山,哲宗深感遗憾却也不便强人所难,于是次年派人送镇山八宝已示祝贺,这八宝分别是:茅山道教九老仙都君玉印一颗、合明天地敕玉符一道、御赐宗坛玉圭一笏、哈砚一座、宣和御赐玉靶一口、上清大洞秘箓十二卷轴、上清大洞券简词十二卷轴、辽王诗简一卷,如今,后四样宝贝已经失传,只有玉印、玉圭、玉符、哈砚还珍藏于九霄万福宫中。
相传这玉圭上部的纹理远看似翩飞的蝙蝠,近观似飞龙在天,中部之纹苍茫若云雾之缭绕,底部之纹则层峦叠嶂,岚气袅袅。玉圭还有一个奇特之处,能随季节的交替而变幻出不同的颜色,春秋时常有‘汗水’渗出。又据《三宝太监西洋记》记载,茅山印是用战国“和氏璧”的一部分刻制而成,有“夜食四两朱砂,日盖千张黄表”之说。
传说朱元璋曾将此印收至宫中意欲改成“奉天承运文宝”玉玺几个字,但三刻三试玉印上仍是“九老仙都君印”六个字。无奈之下,只得于洪武十三年将玉印送回茅山,每逢茅山香期,来茅山进香的香客都要在香袋、腰带上盖此玉印,意欲借此消灾延寿、辟邪呈祥。
朱元璋虽然放过了玉圭,可他儿子朱棣也就是永乐皇帝,他可不是个怜才惜物之人,当得知茅山的镇山玉印是“和氏璧”的一部份的时候,便想据为己有,于是派了钦差大臣到茅山去取。钦差大臣到茅山头一天的半夜子时,茅山元符宫和崇禧宫的值夜道士发现大茅峰九霄宫红光灿灿,忙鸣锣报警。大伙争先恐后的地抢上山来,但山上什么事都没发生。等大家回至各宫后再看大茅峰,依然是灿灿红光一片火红。道士们又往九霄宫赶,却仍看不见有任何灾情。就这样三番五次,搞得道士们忧心忡忡,不知将要发生什么事,天刚破晓,钦差大臣就捧着圣旨到了茅山。
明代朝庭在茅山设有“灵官”,也是正七品、从六品的官。一听圣旨说是宣调茅山的镇山玉印,虽不情愿,可谁又敢说出半个不字?灵官只好吩咐掌印道士,打算将玉印交给钦差大臣。钦差大臣接过玉印,心满意足地走了。茅山这方玉印,的确是“和氏璧”的一部份。“和氏璧”为战国时代楚国卞和氏发现,后为赵国所有。秦襄王曾用十五城跟赵国换取此璧,因而有了蔺相如“完璧归赵”的美谈。秦始皇并吞六国,同时也夺得此宝,秦始皇二十六年(公元前221),拣选天下良工将此璧剖为三段,中段制成天子的传国玺,其方四寸,顶上镌五龙交纽,印面镌李斯书写的八个篆字:“受命于天,富寿永昌。”左段制作印形,纽上有闪闪发光的两点,据说这就是宋徽宗所赐茅山石印的材质。右段也制作印形,其纽横撇纽上霞光灿灿,据说后为龙虎山天师所得。因为茅山所传的道统为“上清大洞经箓”,茅山无符宫就建有“灵宝宗坛”并称为“天下三大符箓宗坛”。宋徽宗也曾要茅山、龙虎山、阁皂山“三山鼎峙,辅化皇图”。所以茅山玉印,真正应称为“镇坛玉玺”。
第二日凌晨,正值永乐皇帝早朝,钦差进宫复旨,值班太监接过玉印奉上,永乐帝一看,果然是瑞气隐隐、霞光闪闪的一方四寸见方无瑕美玉精制而成的玉印,再看印面却刻着“九老仙都君印”六个篆体阳文。他吩咐工匠立刻把这六个字磨洗掉,重新刻上“奉天承运之宝”六个篆字,当作明朝的御玺使用,于是三十五名玉匠,用了整整一个月的时间,才完成了玉玺的镌刻。
可奇怪的事还是发生了,永乐帝拿到玉玺之后就迫不及待的盖印,可盖来盖去都是“九老仙都君印”六个篆字。工部尚书立刻召集玉匠重新磨洗镌刻,看到“奉天承运之宝”的篆字清晰得不得了,便又送进宫去。永乐帝命人刷朱砂印在纸上,待掀开看时,却依旧又是“九老仙都君印”,仿佛神意所为。气得永乐皇帝将它押入国库封锁不用。再说这个玉玺原本是有灵性的,夜食四两朱砂,一印千张黄表。自从数度磨洗之后,玉玺就不再食朱砂,一印也只是一张黄表了,至此这块玉算是被糟蹋了,后来明朝后代皇帝登基,就再也没见过这块玉圭,有传言说李自成打进北京城的时候,曾经在国库里翻出来过,后来流落民间就不知所踪了。
今天秦戈突然拿出来了,还真是让这哥俩又惊又喜。
喜欢茅山后裔之小道归元一一同人小说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茅山后裔之小道归元一一同人小说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