楚明推开湖北图书馆的木门时,檐角的铜铃在晨风中晃出细碎的响。管理员老周正用绸布擦拭《湖北通志》的函套,看见他便直起身,蓝布褂子后背洇出深色的汗渍:“楚先生要的《自订年谱》找着了,就在第三排那个带铜锁的柜子里。”
阳光透过雕花窗棂,在泛黄的纸页上投下格子状的光斑。刘维桢的字迹刚劲如刀刻,记载着 1861 年黄州之战的段落被人用朱砂圈出:“正月廿三,破蕲州,得粮万石,金五千两,悉藏三台河石窟。” 楚明指尖划过页边的批注,墨迹与他在伦敦档案馆见到的太平军文书如出一辙,都是用松烟墨混着桐油调制的。
“纪白,你快看这个!” 楚明突然压低声音。年谱夹页里藏着张手绘地图,胭脂山的轮廓被红笔圈出,山脚下标注着 “七仓五典” 的位置 —— 与孔府后院对应的,正是 “义仓三号”。地图边缘还粘着片干枯的石榴花瓣,与孔府后院的石榴树品种完全相同。
纪白此刻正翻查《黄冈县志》,泛黄的纸页记载着刘维桢的发家史:“同治三年,于杨鹰岭置田八万亩,筑仓七座,皆以糯米浆混金粉为基。” 他突然注意到插图里的刘家祠堂,匾额上的 “乐善好施” 四个字,与史料记载慈禧亲赐的匾额笔迹有异,其中 “善” 字的两点被描成了龙睛的形状。
午后的蝉鸣穿透图书馆的高墙时,两人雇了辆黄包车往杨鹰岭去。车轮碾过青石板路,车夫的草帽在风里掀动,露出后脑勺贴着的止痛膏 —— 那是同仁医院的制式药膏。“刘家祠堂去年塌了半边,” 车夫突然回头,草帽绳勒得下巴发红,“听说挖地基时,铁锹碰着硬东西,叮当响得吓人。”
祠堂的残垣断壁在烈日下泛着惨白。纪白蹲在坍塌的柱础前,指尖抠出块混着金粉的糯米浆,阳光下闪着星星点点的光。墙角的石碑刻着 “光绪六年重修”,碑座的缝隙里卡着半片青花瓷,瓷片上的龙纹与孔府后院发现的碎布图案相吻合,只是鳞片少了三片。
“后生仔是来寻宝贝的?” 卖凉茶的老汉挑着担子经过,粗瓷碗在扁担上晃出清脆的响。他说刘家当年修祠堂时,有个石匠突然疯了,整天念叨 “龙缺鳞,宝移位”,后来被刘维桢派人扔进了长江。“不过嘛,” 老汉突然凑近,压低声音,“我爷爷说,祠堂的地砖下面,藏着通武昌城的密道。”
楚明掀开块松动的青石板,底下的泥土泛着潮湿的黑。他用树枝拨开浮土,露出块刻着 “五典” 的铜牌,铜牌边缘的凹槽刚好能卡住孔府找到的金箔。纪白掏出放大镜,看见铜牌背面刻着细密的纹路,拼起来竟是胭脂山的剖面图,地下室的位置用朱砂点出 —— 正是彭家五金店的仓库方位。
回到粮道街时,暮色已漫过胭脂山的轮廓。彭家五金店的灯亮着,彭幼南正用铜丝擦拭把旧锁,锁芯的龙纹被磨得发亮。看见楚明便直起身,藏青色马褂的口袋鼓囊囊的,像是揣着什么硬物:“楚先生要买些什么?新到的英国铜锁,比汉口的结实多了。”
纪白的目光落在柜台后的木箱上,箱盖缝隙露出的绸缎一角,与孔府后院发现的碎布同色。彭石荪突然从里屋出来,手里的铜尺在柜台上敲出 “笃笃” 声:“纪医生要是修显微镜缺零件,尽管开口,咱这儿连英国的弹簧都有。” 他说话时,袖口滑落露出半截刺青,是条没有眼睛的龙。
夜里的孔府格外安静,只有后院的蟋蟀在废墟里唱得欢。楚明用铜牌撬开青石板,下面的暗门发出 “吱呀” 的呻吟,像是百年前的冤魂在叹息。纪白举着马灯往里照,青砖砌成的通道壁上,布满了用利器刻出的龙纹,鳞片的数量刚好是七十二片 —— 与太平天国的军旗龙纹数目一致。
“小心脚下。” 楚明拉住差点绊倒的纪白。通道地面铺着的青石板刻着天干地支,其中 “子”“午”“卯”“酉” 四个字的凹槽里,残留着金粉的痕迹。纪白掏出那片龙纹碎布比对,发现碎布的边缘刚好能嵌入 “午” 字的凹槽,像是一把无形的钥匙。
通道尽头的石门上,挂着把锈迹斑斑的铜锁。楚明认出这是太平军的制式锁具,钥匙孔被铸成龙首的形状。他将铜牌塞进龙嘴,石门 “轰隆” 一声缓缓开启,露出里面堆放的木箱,箱盖的铜环上缠着半腐烂的红绸,与刘维桢年谱里记载的 “圣库封印” 完全吻合。
“这不是鸦片箱吗?” 纪白突然惊呼。最上面的木箱侧面印着东印度公司的徽章,与楚明带回的茶具底纹如出一辙。打开箱盖的瞬间,一股混合着樟脑和鸦片的气味扑面而来,里面并没有金银珠宝,而是码放整齐的账簿,封皮上写着 “七仓五典出入账”。
楚明翻开账簿,泛黄的纸页记载着惊人的秘密:1865 年至 1870 年间,刘维桢通过 “三船” 将太平天国宝藏分批运入武昌,其中 “楚江号” 所载的 “龙纹金锭”,恰好与彭家兄弟箱子里掉出的金元宝制式相同。账簿最后一页画着张简略的地图,标注着 “主藏:黄鹤楼地基下”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《楚明探案》无错的章节将持续在全本小说网小说网更新,站内无任何广告,还请大家收藏和推荐全本小说网!
喜欢楚明探案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楚明探案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