江南梅雨时节,淅淅沥沥的雨已经下了半月有余。书生柳青源背着书箱,踏着泥泞小路,急匆匆向前赶路。他此行是要前往省城参加秋闱,不料途中遇上连绵阴雨,耽误了行程。
天色渐暗,雨势不减反增。柳青源举目四望,见前方山脚下隐约有座庙宇,心下稍安,加紧脚步向那处走去。
近前一看,是座荒废的古庙。门楣上匾额歪斜,字迹模糊,勉强可辨“山神庙”三字。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,院内杂草丛生,殿堂破败,神像蒙尘,蛛网遍布。柳青源叹了口气,虽知这不是上佳歇脚处,但雨夜难行,只得在此暂避。
他寻了处较为干净的角落,放下书箱,取出火折子,点燃随身携带的半截蜡烛。微弱的烛光在风中摇曳,勉强照亮方寸之地。
“阿弥陀佛,施主可否行个方便,让老衲也借此处避雨?”
忽然传来的声音让柳青源吓了一跳。他转身看去,见一老僧站在庙门口,身形瘦削,披着破烂袈裟,手持一盏造型奇特的油灯。
“大师请进。”柳青源忙道,“这庙非我所有,大师自便便是。”
老僧缓步走入,在柳青源对面坐下,将那盏油灯放在两人中间。柳青源好奇地打量这灯,见它通体漆黑,似铁非铁,似石非石,灯盏较寻常油灯深许多,灯芯却比平常粗上一倍有余。
“雨夜寒凉,施主可要借火暖身?”老僧问道,声音沙哑却温和。
柳青源点头称谢。老僧从怀中取出火石,啪啪两声,点亮了那盏油灯。刹那间,一股异香弥漫开来,那火光竟是诡异的青白色,照亮了整个殿堂,比柳青源的蜡烛明亮数倍。
“好香的灯油,”柳青源不禁赞叹,“不知是何物所制?”
老僧微微一笑,脸上的皱纹在灯光下显得格外深邃:“此乃人油灯。”
柳青源闻言一惊,不禁向后缩了缩:“人...人油?大师莫要说笑。”
老僧凝视着跳动的火焰,缓缓道:“出家人不打诳语。这灯油确是以人脂炼制而成,且已燃烧了整整四十年。”
柳青源背脊发凉,心想这老僧莫非是妖邪所化,欲加害于他?他悄悄将手伸向书箱中的防身匕首。
老僧似乎看穿他的心思,低声道:“施主不必惊慌。老衲并非恶人,此灯亦非害人之物。其中缘由,若施主有兴趣,老衲可细细道来。”
柳青源见老僧面目慈祥,不似邪祟,稍稍安心,好奇心却油然而生:“愿闻其详。”
老僧凝视着跳跃的灯火,眼中映出青白光芒,缓缓开口:“此事须从四十年前说起...”
一 失踪的举子
乾隆二十三年,清河县出了件蹊跷事。
年轻举子李文渊赴省城乡试,一去不返。李家派人沿途寻找,杳无音信,仿佛人间蒸发。三个月后,正值寒冬,有樵夫在后山发现一具被野兽啃噬得面目全非的尸体,身旁散落着李文渊的书箱和行李。
李家老母悲痛欲绝,认定儿子遭遇不测,报官请求彻查。然而当时证据寥寥,县衙以“遭野兽袭击身亡”结案。
唯有李文渊的未婚妻林婉清不肯接受这结果。她与李文渊青梅竹马,感情深厚,直觉告诉她,文渊之死必有隐情。
“伯母,文渊绝不会无故上山。”婉清坚持道,“他赴考心切,定是走官道直奔省城,怎会绕到后山那种偏僻地方?”
李母叹息:“官府已定案,我们又能如何?”
“我定要查个水落石出。”婉清眼中含泪,语气却坚定。
次日,婉清来到县衙求见知县,陈述疑点。知县赵大人却以“妇人之见,不足为凭”为由,不肯重查此案。
婉清不甘心,变卖首饰,雇人四下打听。有车夫称,当日曾见李文渊与一同乡举子结伴而行;还有客栈伙计说,李文渊原本订了房间,却突然改变主意,说是另有住处。
线索零零散散,拼凑不出完整图像。直到半年后,事情才有了转机。
那日婉清到城外寺庙为文渊祈福,偶遇一游方僧人。僧人见她愁眉不展,问其缘由。婉清如实相告,僧人沉吟片刻,道:“女施主,贫僧云游至此,曾听得一桩奇闻。城西有户张姓人家,本是穷困潦倒,近来却突然暴富,添置田产,扩建宅院。邻里相传,这张家公子张世荣与李举人同期赴考,却高中举人归来,而李举人下落不明。世间巧合之事虽多,但贫僧以为,此中或有蹊跷。”
婉清心中一震。张世荣她知道的,与文渊同乡,也曾向她家提过亲,被她拒绝。此人学问平平,怎会突然高中?
谢过僧人后,婉清立即着手调查张家。果然发现张家近半年来的暴富极不寻常。更令她生疑的是,张世荣中举后并未谋求官职,反而深居简出,少见外人。
婉清设法托人从张家下人那里打探消息。有个婢女偷偷告诉她,张家后院原本有间书房,张世荣返乡后却命人将其封锁,不许任何人靠近,连每日饭菜都只让放在门外。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子夜异闻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子夜异闻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