旧党官员纷纷响应,殿内再次陷入争执。谢渊看着这些为了包庇同党不惜歪曲祖制的官员,心中怒火中烧。他猛地从袖中甩出那本《宣府卫阵亡士卒名录》,名录 “啪” 地砸在金砖上,书页散开,密密麻麻的名字与朱批映入众人眼帘。
“祖制?” 谢渊的声音因愤怒而沙哑,却字字清晰,“祖制规定‘阵亡士卒需厚恤’,可这些名字背后,是十七岁战死的流民赵小五,他临死前还在喊‘守住城门’;是留下三岁幼子的老卒王二狗,家属至今住在漏雨的破屋;是冻饿而亡仍死守哨卡的校尉孙勇,尸体被发现时,手中还攥着半截麦饼!他们用命守住了宣府卫,却连下葬的银子都没有,而你们,却在这里为克扣抚恤银的败类辩解 —— 臣为战死弟兄争公道,何错之有?!”
满殿瞬间寂静,连萧栎也被谢渊的气势震慑。张氏抱着名录痛哭,哭声撕心裂肺,撞在朱红柱廊上,回音久久不散。谢渊指着名录上的朱批,继续说道:“陛下可看,这上面‘抚恤银未发’的标记,共有一百七十三处!这些士卒的家属,有的流落街头乞讨,有的被逼卖儿鬻女,而陈忠却用截留的银子,为其子买了个锦衣卫指挥佥事的官职 —— 此等败类,若不严惩,何以慰亡魂?何以服天下?”
“还有他们!” 谢渊转向李嵩、王瑾等人,“李尚书,你收受陈忠白银五千两,为其掩盖截留之事;王尚书,你用陈忠赠送的绸缎宴请勋贵,这些玄夜卫都已查实 —— 你们口口声声说‘寒了文臣之心’,可你们的‘心’,早已被私利熏黑,哪里还有半分为官的良知?”
李嵩、王瑾脸色骤变,张口欲辩,却被萧栎厉声打断:“够了!” 萧栎看着地上的名录与清单,又看了看瑟瑟发抖的李嵩、陈忠等人,怒不可遏,“陈忠截留抚恤银,贪赃枉法,斩立决!李嵩、王瑾收受贿赂,包庇同党,革职下狱,抄没家产!户部、宣府卫涉案官员,一律严惩!”
“陛下圣明!” 谢渊躬身行礼,眼中含泪 —— 那些阵亡士卒的公道,终于讨回来了。
此时,秦飞上前一步:“陛下,臣还有一事奏报。据同知亲信招认,陈忠截留的抚恤银中,有五千两送给了前镇刑司副提督石崇的旧部,用于联络瓦剌,颠覆朝廷。”
萧栎脸色愈发阴沉:“彻查!秦飞,命你率玄夜卫即刻缉捕石崇旧部,务必一网打尽!”
“臣遵旨!” 秦飞领命而去。
朝会结束后,谢渊弯腰拾起地上的《宣府卫阵亡士卒名录》,轻轻拂去上面的灰尘,将名录小心地揣回袖中。萧栎走到他身边,拍了拍他的肩膀:“谢卿,今日若不是你据理力争,这些阵亡士卒的冤屈恐怕永无昭雪之日。只是你近日气色极差,太医院院判说你积劳成疾,需好生休养,莫要再如此操劳。”
谢渊躬身道:“陛下关怀,臣铭感五内。只是抚恤银补发之事刻不容缓,若拖延一日,士卒家属便多受一日苦。臣恳请陛下下旨,命新任户部侍郎陈谦(原户部郎中,清廉干练,谢渊举荐)三日内完成抚恤银补发,臣愿亲自督办。”
萧栎点头:“准奏。但你需答应朕,每日理政不得超过两个时辰,太医院会每日派人为你诊治。”
“臣遵旨。” 谢渊领旨后,即刻前往户部,与陈谦核对士卒家属名单。他亲自翻阅每一份户籍档案,确保无一人遗漏;对生活特别困难的家属,还额外申请了安置银,安排他们到京郊的官田耕种。
三日后,抚恤银全部补发完毕。谢渊拖着疲惫的身体,前往宣府卫探望士卒家属。张氏领到银两后,泣不成声,非要给谢渊磕头,谢渊连忙扶起她:“老夫人不必如此,这是朝廷该做的。” 李默上前道:“大人,士卒们得知您为他们讨回公道,都纷纷表示要更加奋勇杀敌,守护边境。”
谢渊点头:“这是他们应得的。只是抚恤制度仍有漏洞,若不修订完善,日后恐再出此类问题。”
返回京师后,谢渊不顾身体不适,立刻召集兵部、户部、御史台的官员,在御史台议事厅修订《阵亡士卒抚恤条例》。议事厅内,烛火彻夜不熄,谢渊坐在主位,时而翻阅祖制典籍,时而与官员讨论条款细节。
“大人,” 陈谦开口道,“若规定‘抚恤银需三方联合发放’,虽能防止截留,却会增加流程时间,恐延误发放效率,如何平衡?”
谢渊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,沉吟道:“可分‘急缓’两类:边卫战时阵亡,抚恤银需在五日内由兵部先垫付,后续再与户部、御史台核对;和平时期阵亡,需在十五日内完成三方核验发放。既防截留,又保效率。”
众人纷纷赞同。期间,有御史提出 “需建立家属回访制度,每半年由御史台派人回访一次,确保银两用于正途”,谢渊欣然采纳:“此议甚好,可避免家属因不懂理财而挥霍,也能及时发现地方官的刁难行为。”
小主,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,后面更精彩!
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