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后的眼泪又掉下来,这次是愧疚:“桓儿,母后糊涂啊!只想着你的安危,却没查这密报的真假,若你真听了我的话,后果不堪设想...” 萧桓握住她的手:“母后,您是为了朕好,朕知道。奸人狡猾,您也是被蒙骗的,不怪您。”
周显躬身道:“太后仁慈,只是被奸人利用。如今林氏已被擒,石迁旧党也在清查,京师防务稳固,太后不必担忧。” 太后深吸一口气,擦了擦眼泪:“桓儿,你放心,母后再也不会听信谗言了。明日起,我就把私产捐出来充军饷,闭门省己,不再干预朝政 —— 只求能补过。”
十二月廿七的清晨,李太后捐私产三万两的消息传遍京师。百姓们听说太后为守城捐产,纷纷称赞 “贤后”,之前因 “迁避” 之说而起的恐慌,彻底消散。谢渊拿着户部递来的捐银清单,对萧桓道:“陛下,太后捐的三万两,可造箭簇十万支、云梯五十架,解了工部的燃眉之急。”
萧桓点头,心里颇感欣慰 —— 母后虽一时糊涂,却能及时醒悟,还以实际行动补过,这份大义,实属难得。他看向窗外,玄夜卫卒正在清查宫中人,凡与林氏有往来者,皆被带走勘问;慈宁宫的宫门紧闭,太后已开始闭门省己,每日只诵经祈福,不再见外臣。
“陛下,” 谢渊又道,“周显查得,林氏的父亲林皋,已在流放地病逝,张成是故意用‘接父回京’骗她 —— 这奸人,连死人都利用。” 萧桓的目光变冷:“林氏虽被蒙骗,却也助纣为虐,按律处置;张成的余党,继续清查,绝不能留。”
同日,萧桓下旨:“后宫不得干预朝政,凡宫人与外臣私通消息者,斩;设‘宫闱监察司’,由玄夜卫统领,专查宫中人言行,防奸人渗透。” 这道旨意,既肃清了后宫的隐患,也让朝堂上下明白,帝后一心,皆以死守京师为念。
十二月廿八的午后,瓦剌太师也先见京师防务稳固,援兵又至,粮草耗尽,终于率部退离通州。消息传到慈宁宫,李太后正在诵经,听到后,忍不住落下泪来 —— 这几日的愧疚、担忧,终于随着瓦剌的退去而消散。她让人叫来太监,吩咐道:“去告诉陛下,就说母后为他高兴,也为大吴高兴。往后,母后只求京师安稳,百姓安康。”
萧桓接到回话时,正与谢渊、李东阳商议后续防务。他笑着对二人道:“母后能放下心结,朕也放心了。这一次,虽有后宫惑乱,却也让咱们看清了奸人的伎俩,加固了宫闱防线 —— 也算是因祸得福。” 李东阳躬身道:“陛下仁孝,太后明大义,君臣同心,百姓拥护,这才是大吴得以安稳的根本。”
德佑十五年正月初一,京师开城,百姓们涌上街头,庆祝新年,也庆祝京师解围。李太后虽闭门省己,却让人送来亲手缝制的冬衣百件,分发给守城的兵卒。兵卒们捧着暖和的冬衣,纷纷对着慈宁宫的方向躬身行礼 —— 他们知道,这位太后虽曾一时糊涂,却也是真心为了大吴。
萧桓在太和殿接受百官朝贺,看着殿下的谢渊、李东阳、周显等人,又想起母后的补过之举,心里突然坚定:大吴的江山,不是靠迁避能守住的,是靠君臣的忠勇、百姓的拥护,还有家人的理解与支持。他起身道:“今日京师安稳,是诸位臣工死战之功,是百姓拥护之功,也是太后明大义、补己过之功。往后,朕与诸位,当同心同德,守好这大吴的江山,护好这天下的百姓!”
百官齐声应和,声音震得殿内烛火晃了晃,也震得窗外的积雪,轻轻落在太和殿的金砖上 —— 那是新年的雪,也是安宁的雪,覆盖了之前的烽烟,也预示着大吴的新生。
片尾
德佑十五年正月,李太后捐私产三万两充军饷后,又散宫中珍宝,换银两万两,用于安抚宣府卫、大同卫的死难将士家属;闭门省己三月后,虽偶与帝后相见,却再不提朝政,每日只诵经祈福,为大吴祈求平安。
林氏因 “通敌递伪报”,被判流放大漠,终身不得回京;其党羽凡五人,皆伏诛。玄夜卫 “宫闱监察司” 正式设立,选调精干卒三十人,驻于后宫外围,凡宫中人出入、外臣与后宫往来,皆需经其勘验,后宫干预朝政之患遂绝。
谢渊因守城有功,升兵部尚书,总领九边军务;周显升玄夜卫指挥使,仍掌诏狱署;李东阳加太子太傅,继续辅理内阁。京师内外,政通人和,百姓安居乐业,只有城墙上的箭痕,还在默默诉说着那场 “后宫惑乱、君臣共守” 的往事。
卷尾
《大吴史?后妃传》载:“李太后,帝桓生母也。德佑十四年十二月,为宫人林氏所惑,劝帝迁避,后知林氏通奸党,愧悔,捐私产五万两充军饷,闭门省己三月,终身不复干预朝政。帝感其大义,每岁正月朔日,必率后妃入慈宁宫问安,天下称‘贤后’。”
《玄夜卫档?宫闱录》补:“宫闱监察司设立后,定‘三禁’之制:禁宫人与外臣私通消息,禁后宫为外臣求官,禁宫人传布宫外谣言。德佑十五年至永熙帝朝,后宫无干预朝政之事,宫闱肃然。林氏流放后,玄夜卫查其党羽,凡涉及镇刑司旧吏者,皆流放边地,永不叙用,李谟余党彻底肃清。”
喜欢玄桢记请大家收藏:(www.qbxsw.com)玄桢记全本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。